路易·阿拉贡(1897—1982)是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他是个私生子,其父路易·安德里约是个议员,曾担任巴黎警察局长和法国驻马德里大使之职,为了掩饰丑闻,他命令阿拉贡的母亲玛格丽特把他当弟弟,因此,直到限久以后,阿拉贡才知道姐姐玛格丽特原来是他母亲,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

阿拉贡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于1915年通过中学毕业会考。他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从七、八岁就开始写小说,诗歌。他遵母命在大学里学医,结识了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领袖的安德烈·布勒东。一次大战后,他与布勒东、苏波一起创办《文学》杂志,开始漫长的文学生涯。他积极参加超现实主义创作活动,先后发表诗集《欢乐之火》(1920),《永动集》(1925)和小说《阿尼塞或全貌》(1921),《巴黎的土包子》(1926)。

1927年,阿拉贡加入法国共产党,结识来自苏联的女作家艾尔莎·特里奥菜,多次访问苏联。1931年因发表《红色阵线》一诗而与超现实主义旧友决裂。三十年代主要从事新闻和社会活动,开始发表多卷小说《真实的世界》。二次大战中他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这激起了诗人的诗情,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断肠集》(1941),《艾尔莎的眼睛》(1942),《蜡像馆》(1943),《法兰西晨号》(1945),等。

战后,阿拉贡的诗作转向爱情领域,有《眼睛与记忆》(1954),《艾尔莎》(1959),《艾尔莎的迷狂者》(1963)等诗集问世。在小说方面,除完成《真实的世界》(共五部》之外,还著有历史小说《受难周》(1958)和新小说《处死》(1965),《布朗什或遗忘》(1967),《昂里·马蒂斯,小说》(1971),《对剧/小说》(1974)等。阿拉贡的创作异常丰富,在诗歌、小说及评论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他的创作活动几乎与二十世纪所有重大事件紧密相联,因此在他逝世之后,法国报界有人称他为“二十世纪的雨果”。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