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成吉思汗陵墓疑团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园,就建筑在这样美丽的草原上, 它象缀嵌在草原上的一颗明珠,总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各民族游人,前来祭祀、参观、瞻仰。

然而,每一个来者,当他告别“成陵”远去的时候,对于这座名声远扬的陵园, 除了产生深深的崇敬之情,总免不了还有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因为围绕着成吉思汗陵墓问题,七百多年来曾发生过许多微妙、曲折的故事,这些故事过去一直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很少为常人所知;直至今日,有的事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也还是一个难解之谜哩。



这座陵墓,座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阿腾席连镇以南的甘德尔敖包上。登上甘德尔敖包,一眼就可看到一座蒙古包式的陵墓,它雍容大方,嵯峨耸立,分外壮观。

进入陵园,你会遇到一个难解之谜:成吉思汗的遗体究竟葬在哪里?

按说,既然是成吉思汗陵,就一定是成吉思汗的葬地了。可是不,成吉思汗的遗体根本没有葬在这里!那么,葬在哪里呢?老实说,至今谁也没有找到真正的葬地,只知道大概的方位:

 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死后“葬之于斡难、怯绿连、秃刺三水发源之不儿罕合勒敦诸山之一山中”(《多桑蒙古史》)。

另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葬“起辇谷”。(《元史》)

再种说法是:“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台。嗣后其族及其诸嗣汗皆择葬地于此”。(《马可·波罗纪游》)

还有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所葬之山名曰汗山”。

这几种说法,经过考证,地名虽异,地点却基本相同。斡难、怯绿连、秃刺三水,就是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拉河,它们均发源于肯特山脉,有的在肯特山脉主脉南坡,有的在小肯特山脉南麓。“阿勒台”就是小肯特山脉。“汗山”即肯特汗山,也就是不儿罕合勒敦山。“起辇谷”是肯特山脉中的一条山谷。古时,把皇帝乘坐的车称辇,京都的别称也是辇。因早年间成吉思汗曾在这里居住,并从这里出发征服各部落,最后统一了蒙古民族,自己成为赫赫有名的大汗,所以起名“起辇谷”。其地理位置,在今乌兰巴托附近。这就是说,成吉思汗的真正葬地应在乌兰巴托附近一个山谷中。

至于找不到具体葬点,那是有原因的。

据记载,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前,曾有遗嘱:为了骗西夏投降,“死后秘不发丧。”这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西夏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军中。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诸将严格保守秘密。西夏投降后,他们“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为了切实做到“不为人知”,“护柩之士卒在长途中,遇人尽杀之。”(《多桑蒙古史》)杀人时,士兵们还念念有词,说:“往侍吾主。”意思是说:过去,我们曾经用体力和贡品侍奉过可汗;现在可汗死了,你们还去侍侯他吧!当灵柩悄悄运到怯绿连河一带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驻地、营地),举行葬礼时,参加者只限于诸宗王、公主,以尽量避免扩大影响。举行葬礼后,“以少数人奉其遗体至葬地”(《马可·波罗纪游》),埋在一棵树下。这样,若干年后,“少数人”一死,就不会有人知道成吉思汗的葬点了。

但这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重要的一点在于:蒙古当时有习俗,贵族死后,埋入地下“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之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草木子》)这就是说,人死后在地表面不留标记,不留痕迹。那自然就找不到了。

 更“绝”的是,成吉思汗埋葬后,葬地种了许多树木。以后,“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能辨墓在何树之下。”(《多桑蒙古史》)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

现在的成吉思汗陵墓,只是一个衣冠冢。

(文/张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