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sabella,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语(国际财经传媒方向)大二生,即将于9月份前往巴黎索邦大学进行LEA双学位学习。除了法语人的身份,同时也是自由记者、独立媒体撰稿人,正在从事新闻项目《 LA CHINE D’APRES VOUS》,正在寻找有志于研究法国美丽城中国站街女的相关学者与合作媒体。

中法学院——全新的培养模式

前不久的毕业季,我望着在红墙下穿着"人大红"的学长学姐们定格毕业,从心底祝福这第一批"中法人";一周前,大二的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我徜徉在这精致一方的江南人大,回想着两年来和法语一起走过的日子,才发现我心底里有多么舍不得这仁爱路158号的生活。我叫Isabella, 是人民大学中法学院2014级法语(国际财经传媒方向)的大二学生,今年9月份我将前往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进行LEA专业L3的双学位学习。其实,不少周围人对于苏州校区的人民大学都不很了解,对于中法学院难免会有不知情者认其为“野鸡大学”,但对于我,能够和一个年轻的学院共同成长,能够在一种全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习,我很幸福。

关于中法学院(IFC),这其实是一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目前,我国由教育部审批的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65个,其中包括7所中法合作办学机构,我所就读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是唯一一家非独立法人以人文社科为主的中法合作办学机构。从2010年开始,它招收了第一届中法合作办学的本科实验班学生,2012年正式成立。到今天,它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法语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金融学专业与KEDGE商学院合作;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与保罗-瓦莱里大学合作;法语专业与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合作。我所就读的法语(国际财经传媒专业)是可以选择去巴黎索邦大学读LEA或者去蒙彼利埃三大读INFO-COM的。

中法学院的最大特色就是——“本硕连读、多重学位”的培养模式:学生第一、二学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属于基础学科的培养阶段;在通过语言考试的基础上,第三学年学生赴法国合作高校学习,合格者获得法国学士学位;第四学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合格者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并且这一学年学习等同于法国硕士第一年水平;第五学年如果学生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法国各合作高校优先录取,达到毕业要求后准予毕业。

不得不说,我的身边环绕着众多学霸,大家当年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佼佼者,我在这里的两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学院的学风、课程的紧凑与巨大的学业压力。当然,在中法这种模式下,法语会进步很快:一二年级每周8课时外教课,6课时中教课;苏州的工业园区本身有很多法国人,再加上众多法国留学生,有充分的语言环境;除了法语语言课还有很多的法方专业课,为了顺利地衔接,学院开设了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法律、应用法语、英法互译等法方专业课。和国内其他法语专业的课程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文学类的课程比较少,并且我们法语并没有精读、听力这些分类,只有中教课与外教课之分。

L'IFC——高四生活

经常有同学开玩笑说:“在中法学院就读,每年六万块钱换来的是紧锣密鼓的课以及一颗go die的心”。其实,本身的法语再加上一个专业,两个学校的双学位,这必定意味着我们得比别人多付出。

我在这里最大的感触是自己不断去“逼迫”自己成长: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的连续课程,从周一到周末的不间断学习,在课外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平衡。大二的上学期会经历24门考试,下学期在准备TEF/TCF考试期间还要准备法方专业课的考试,那段时间熬夜刷题,连走路都放着RFI的新闻听力。这个学期结束,看了同学们的票圈,才发现我们完成了太多难以想象的课程,考过了太多partiel :

除了强大的抗压能力,我还学会在在众多领域里寻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除了法语我们还学习了经济、新闻、法国文化相关的课程。特别是我们法方专业课,有不少课都是蒙三和索邦的老师从法国飞到这边,在两周内紧凑授课并且考试,这其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课程:大二下学期我们开设了Communicatio Visuelle这门课,老师来教授视觉传达、符号学,讲授法国的出版编辑,我特别喜欢这门充满了美学色彩的课程;法国文化课上,老师除了讲授中世纪的历史,还有图片鉴赏课,一同寻找生活中的美。

而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讲授欧盟的法国文化课,我的老师是ENS DE CACHAN和索邦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在CNRS工作过。这门欧盟学的课程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各大条款,老师会在其中注入很多主观性的观点,讲授很多“主义”,涉及到很多热点问题:民粹主义、欧元危机、希腊公投、间接民主、难民危机,在课程的最后通过现场撰写 argument 来考查大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简答的线性记忆。

我对其中的民粹主义问题特别感兴趣,课下特意找到老师和他探讨了很多次相关的问题,老师还很热心地把他新写的书借给我。除了法方课程,很多中方课都给大家带来不少收获,从人大新闻学院过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们,教授了我们新闻理论、新闻采写、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编辑与评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我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媒体行业充满向往。

在中法两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自如地跟大家对话,能够针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一起深入探讨。学会跨文化、跨语境地交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尊重、理解与分享,可能这就是在中法学院就读最大的收获。

方向——虽千万里,吾往矣

很多人都问过我法语(国际财经传媒方向)的学生以后可以做什么?我想:法语+新闻+财经的中方背景和LEA (commerce et gestion方向) 的法方背景充满多元化,也充满了多种可能。可以申请高商,之后进入金融、管理、资讯行业;可以继续深化法语学习并且探索新闻领域,投身媒体行业,特别是国际新闻行业;当然也完全可以跟随项目,之后从事翻译、商务工作。而我的感觉是大家的方向各不相同,术业有专攻。

我从一开始就对新闻和文学充满兴趣,之后众多的新闻专业课程让我对媒体领域很向往,大二上学期的法国文化课上,老师展示了很多马格南摄影师的作品,我开始关注布列松的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理论,之后机缘巧合,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招聘图片编辑实习生的信息,之后投了简历,在最后附上很长的关于我对摄影的见解,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家媒体实习。在中青的摄影部,每天报选题、看照片偶尔还可以去暗房参观,这些都让我走入了新闻生产的第一线,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我想就是这种多元的专业背景让我除了对新闻摄影有所理解,还能使用中英法三种语言,这些也都是L'IFCers们很大的优势。中青的实习结束后,我决定成为一名独立撰稿人,发起了我自己的小项目——《你眼里的中国》,主要是采访长久在中国的法语母语人士,分享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在中国的生活经历。讲述他们和中国的故事,这个过程充满惊喜。遇到过善良的华裔小哥、和蔼的法语老师、在三线城市生活的法国经销商,当然也会遇到谨慎的学生,被拒访也是常事儿。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自己对社会学特别感兴趣,于是想做一个长期的深入采访项目,后来选择了belleville这个巴黎的华人聚居区为样本,准备调查华裔站街女的故事。这种议题的深度和敏感性让我心怀忐忑,刚开始时完全无从着手,后来寻找到了同样想要着手这个议题的摄影师、专门研究性别问题的社会学者,才慢慢有所方向,现在项目也得以进入准备期。

我的偶像波伏娃说过:“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无论是选择中法学院还是选择从事新闻行业,抑或是着手进行独立的深度新闻,惟愿心怀勇气与力量,虽千万里,吾往矣

声明:沪江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现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链接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做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