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沪江法语(hujiangfr)”微信公众号,更多有趣文章请关注→

 

日前,贝克汉姆在Instagram个人账号上发布了一张与女儿小七的拥吻照,没想到,却惹来不少争议。

部分网友觉得父母与小孩嘴对嘴亲亲很“奇怪”,不利于下一代建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

也有人觉得,通常只有情侣会接吻,亲人之间还是吻脸颊好些。

也就在前不久,天津普及中小学性别教育的新闻上了热搜,“小男子汉”和“小女生”的称呼被认为是具有性别刻板印象,要求只称呼“男生”“女生”即可。

信息发布后,顿时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支持和反对的都不相伯仲。

有的认为这样建议有利于“男女平等”,男女生都不应该被传统性别观念所禁锢;

有的则认为是小题大做,只是称呼而已,这年头“女汉子 ”的称呼都比比皆是,为什么不能称“男子汉”?

还有一些认为这规定是矫枉过正,甚至是在强迫“生理同化”和“性别同质”。

事实上,性别教育究竟该如何定义,尚无结论。

法国曾在2011年学校教材中引进了“性别理论(la théorie du genre)”的内容,除了大家普遍认同的“男女平等”的内容外,还提出了男女生可以自由构建社会性别,不用受生理性别和传统性别意识的约束,这立刻引起了争议和反对声浪,甚至连教宗都亲自下场来撕,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什么是性别理论?

性别理论出现在1990年代的美国,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作为个体,不仅以生理性别决定,同样也由其历史及社会环境一起参与构建他的社会性别,女性或男性。在这个原则下,男性和女性,包括LGBT等的区别,仅仅是“社会结构建设(constructions sociales)”,与生理性别无关。

——François-Damien Bourgery, RFI

同样的,几岁开始学习性知识,也成为法国人关注的教育热点。

 

Education sexuelle: qu'apprend-on vraiment à l'école?

性教育:学校教什么?

一旦把孩子和“性”连在一起,和中国家长一样,许多法国父母也会一跃而起。虽然法国不是“谈性色变”的国度,但父母保护孩子的心情却是相同的。

今年夏天,法国网络上一度疯传幼儿园要教四岁的孩子自慰(apprendre la masturbation),并且政府将合法化“恋tong癖”(légaliser la pédophilie),这一不可思议的传言果然引起了不少家长的恐慌和质疑,纷纷打电话去当地政府询问情况。

8月28日,主管男女平等事务的国务秘书MarleneSchiappa正式辟谣,她认为这些虚假信息毫无根据,幼儿园不会教授这类性知识。

那么,法国孩子在学校能接受到什么样的性教育呢?

法国从1973年开始在高中引入性教育,当时是作为一项选修课,主要是为了学生了解避孕和预防性病。

如今,法国规定,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接受性教育。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客观的信息和科学知识,引导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并让他们学会负责任的个人和集体行为(预防、保护自己和他人)。

在幼儿园中,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方法告诉孩子生理性别,毕竟6岁以前的儿童的关注点还只集中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以及性别关系。专栏作家Diane Saint-Réquier认为,99%的幼儿不会也不懂询问性行为,他们只会好奇男女有别。

小学的性教育主要是让孩子了解生理构造,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建立起了性别观念,教师必须在课堂学习中将生理识别融入到教学中去,比如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观看人体解剖模具。

中学时期,除了相关科目的学习外,学校(小学到高中)每年至少还要组织三次性教育课程,用来补充日常教学上的不足。中学的性教育更着重于两性关系、男女平等、避孕、预防性病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是对异性最好奇的时期。一位“家庭计划(Planning familial)”辅导员在Périgeux的一所小学给CM2(相当于国内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上生理讲座时,孩子们提了很多身体发育的问题,并对如何生孩子很感兴趣,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只有了解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懂得保护自己。

保护孩子避免被性侵,这是很多辅导员的侧重点。有些孩子会到厕所互相观看和触摸性器官,也有些孩子遭到家中长辈或外人的性侵。大约5-7%的学生有被性侵的经历,心理学家Héloïse Galili认为,除了生理知识,还必须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但根据性别平等高级理事会(HCE)2015年对3000所学校(公立和私立)的调查,大约有近25%的学校表示没有组织额外的性教育课程。

 

l'Egalité entre filles et garçons dans les modes d’accueil de la petite enfance

建立性别平等的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法国前妇女权利部长Najat Vallaud Belkacem曾着重推动男女性别平等教育,并要求推行“儿童早期模式的男女平等”。

她提出幼儿园是建立性别平等最重要的场所,孩子不应该被灌输男女生应该做什么、穿什么的“性别刻板印象”。

我们来看一个幼儿园的例子:

位于巴黎郊区Saint Ouen的Bourdarias托儿所从2009年就开始推行这一教育,托儿所主管Haude Constantin-Bienaimé介绍说,他们尽量将玩具保持中性,老师会教女孩子玩车并让她们大吼大叫、爬上爬下,会让她们玩建筑和工具游戏,同样也鼓励男生玩娃娃。

他们也尽量选择中性的颜色,不让孩子对性别色彩产生固有的认知。

Najat Vallaud Belkacem拜访这个托儿所时提到,如果不尽早在性别刻板形象成型前开始反抗,将永远无法达成性别平等;她认为法国之所以至今还存在性别歧视,尤其是在职场上,这都是来自对性别印象的恪守陈规。

换言之,就是类似于女孩子必须要相夫教子做个贤妻良母的思想不应该被从小灌输给孩子,而男生一定比女孩子优秀和强壮的想法也不合适。

生理性别(le sexe)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性别(le genre)则应该被区分。

她要求社会必须摒除一贯以来的性别成见,儿童的社会性别可以得到重建。

这一项目被称为“平等的ABCD(L’ABCD de l’égalité)”,在2013年试点推出,但立马成为了舆论焦点。很多不解和质疑纷纷涌来,一些谣言也随之而起,甚至传言学校是要从幼儿期就刻意“掰弯”孩子。

左右翼政党、教会、家长团体都纷纷发表了意见。甚至在哲学界、人文学界、社会学界、伦理学界和科学界都引起了各种争议。

不少家长严厉反对学校要将“男孩子变成女生”,有的认为自己的女儿喜欢做乖乖女,不喜欢和男生一起“野”,也有的认为保证男女平等的同时还应该顺应和尊重孩子的天性,还有的认为为了避免“性别刻板印象”而推出的所谓的“性别平等教育”同样也很刻板很刻意。

教宗François则对法国推行这项教育表示遗憾,他认为如果不喜欢异性,这属于个人倾向,但学校特意去给孩子传输“可变男变女”的思想是一种观念殖民主义的传播。

当然,这一教学方案也同样受到了支持。尽管有差不多五成的支持率,但到2014年,“平等的ABCD”迫于压力并没有被推广开来,而关于“性别理论”的争论依然在法国如火如荼,至今尚无定论。

所以,应该对小孩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吗?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