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脱险》是一部1966年的战争喜剧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三位英国飞行员由于飞机被击中,被迫在巴黎上空跳伞逃生,在多位法国人的帮助下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最后逃出法国的故事。

影片开头颇有大片风范:大气的背景乐中,多架飞机出现在夜色中,通过字幕,观众可以得知这是英国皇家空军在执行轰炸任务,任务代号为“鸳鸯茶”。突然间,镜头转到了飞机内部,驾驶员(也是中队长)正哼着一支轻松的通俗歌曲,问队员他们到了哪里。队员彼得掏出一张破了个大洞的地图,说:“大概在戛纳上空吧。”话音未落,下方就出现了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由此,影片诙谐的基调定了下来。

因为飞机尾部被炮弹击中,飞机上的三位飞行员不得不跳伞逃生。中队长雷金纳德缓缓落到了一个动物园上方,降落伞向左晃,是两只咆哮的老虎,向右晃,是一只张大嘴的河马,最后,他落到了碧绿的水池中,和海狮们面对面。动物园管理员及时发现了他,将他拉了上来。

彼得落到了一个脚手架上,一位油漆匠正站在上面干活。脚手架下,德国部队的一位将军恰好在检阅士兵。混乱中,油漆匠打落了油漆桶,白色的油漆洒在将军和周围几个人的身上。两个人不得不一起躲避前来追捕的德军士兵。

最后一位飞行员麦金托什藏到了一家剧院中。由于德军闯入剧院搜寻英国飞行员,乐队指挥家不得不中止排练,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休息室。在休息室里,他无意间发现了降落伞和麦金托什,机缘巧合下,和他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三位法语不好的英国飞行员(中队长还凑合),分别降落在了三个不同的地点,要逃出被德军占领的法国地区,谈何容易?

按照计划,他们首先要在一家清真寺旁的土耳其浴室集合,然后再想办法逃走。但三个人中,只有中队长顺利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其余两位不得不分别委托油漆匠与指挥家代他们去会合。历经了重重令人哭笑不得的困难之后,他们终于聚在了一起,制定出逃路线。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敢做敢为的木偶剧团女演员、机智的酒店老板娘、热心的修女,在所有人齐心协力的帮助下,最后坐上了两架滑翔机,成功地逃脱了德军的追捕。

笑料百出的逃亡之旅

本片发生在二战时期被德军占领的法国地区。战争,原本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题材,但法国人将自己独特的幽默融入了这部电影,使其成为了一部不时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片。

影片的许多桥段都是阴差阳错、张冠李戴而闹出的笑话,展现出了典型的法国喜剧风格。

例如,油漆匠替英国人去土耳其浴室会合,接头暗号是一首流行歌曲《鸳鸯茶》:“Tea for two, and two for tea, me and you, and you and me,······”他要找的,是有大胡子的中队长。但为了不引人注意,中队长已经把胡子刮掉了。于是乎,在水汽蒸腾的大浴池中,油漆匠嘴里哼着这支爱情小调,围着一位大胡子的男人走了数个圈子。不知就里的大胡子诧异地看着不断用手势比划胡子的油漆匠,两人视线交会之时,让人不禁为这荒谬的一幕大笑起来。

又比如,指挥家与油漆匠住进了一家旅馆里,与此同时,为了追捕英国飞行员,德国上校与警卫也住进了同一家旅馆。走错房间的经典桥段出现了:原本睡在一间房的油漆匠和另一间房的上校阴差阳错下换了位置,变成了指挥家与德国上校一间,油漆匠与警卫一间。而且,德国上校还和油漆匠一样打呼噜!

指挥家无可奈何,只好用油漆匠之前告诉他的法子,不停地吹口哨,让他声音小一点。第二天早上,老板娘来敲门,指挥家才发现昨晚同床共枕的不是油漆匠,而是一直在追捕他们的上校。惊慌之下,指挥家不得不一边吹着口哨哄上校入睡,一边爬出房间。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也源于巧合。在电影末尾,三位飞行员、指挥家、油漆匠和修女分别坐上了两架滑翔机逃跑。德军上校率部下追赶。他让一名士兵用高射炮把飞机射下来,却没想到那位士兵是个对眼,看东西重影。一声炮响过后,自家的侦察机被打了下来。德军上校难以置信地喊出了那句经典之语:

“你这瞎子,你往哪儿打!”

电影中的另一大笑点是因语言不通而造成的各种各样的误会。由于特殊的故事背景,影片中混合了法语、英语、德语三种语言。指挥家与油漆匠分别替两位英国飞行员去土耳其浴室接头,两个人对上暗号后,用蹩脚的英语你来我往了几个回合,才发现双方都是法国人。

木偶剧团的女演员带一位飞行员坐火车逃跑,在餐车上,飞行员却因为法语不佳而露出了马脚。坐在他对面的德国军官用法语与他交流,他先在女演员的示意下递过去了盐和胡椒,而后,德国军官又开始夸赞法国的美丽,他却接着递过去了黄油,引起了对方的怀疑。最后,被侍者撞到后一句脱口而出的“I’m sorry”更是完全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因语言不通而造成的障碍不仅为电影增加了笑点,还起到了推进剧情发展的作用。

最后,演员们出色的肢体表现力更是为这部喜剧电影增添了一抹亮色。主角一行人坐卡车逃跑,被乘摩托车的德军追逐。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决定用车里的南瓜反击。油漆匠扔南瓜扔顺了手,一时兴起,差点把指挥家的脑袋当作南瓜扔出去。

还有,油漆匠与指挥家被德国上校发现,带入房间审讯后,两个人都害怕得全身发抖,看上去就像两个被按了发条的木偶,头盔也随着他们抖动的节奏在头上颤动。

即使怕成这样,他们还要强撑着胡说八道。一被问“那几个英国兵去哪儿了”,他们就开始掏出手绢擤鼻涕、相互打岔、大谈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对面的德国上校气得出汗。几个人的表现相映成趣,使得原本为主人公命运担忧的观众们大笑起来。

沦陷时期的人物群像

除了密集的笑点,这部电影中的多位人物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电影的绝对主角,油漆匠与指挥家,来自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性格也大相径庭。油漆匠忠厚老实,指挥家脾气暴躁。但在逃亡途中,他们却成了一对欢喜冤家,互帮互助。

指挥家的鞋不合脚,于是和油漆匠换了鞋,等到换回来时,发现油漆匠已经把鞋撑大了。

走到半路,油漆匠走不动了,竟然开始撒起娇来,嘟嘟囔囔地说:“我要回巴黎,做我的粉刷匠。”指挥家哄道:“给你买一大盒扁刷子。”他又傲娇地说:“不要扁刷子,我要圆刷子。”两者间温馨的互动不禁让人想起闹了别扭的恋人。

在主角之外,登场不过几分钟的配角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智慧。修女在路上遇到了正在逃跑的英国飞行员,把他们带到了修道院里,藏在了病人之中。早上,做医生的嬷嬷前来查房,以为待在隔间中的飞行员也是病人,一眼就断言他得了肝病(他确实嗜酒如命)。明白两个人的真实身份后,她意味深长地说:“最好的处方就是换个环境。”短短几分钟,就塑造了一个医术精湛、冷静果断的嬷嬷形象。

《虎口脱险》本是个与战争有关的故事,但法式幽默却让这个故事少了几分沉重,多了几分轻松。影片中的笑点从根本上源于法国人的乐观、源于其永不放弃的反抗精神。尽管这是一部距今已有五十余年的老电影,但其中的喜剧桥段与内涵意义仍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