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的作品变幻莫测。然而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现在我们来看看毕加索画作经历的不同时期:

1900年—1903年蓝色时期:

画面特点:画面色调为蓝色。毕加索认为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
画面气氛:神秘、阴霾。
生活状态:生活拮据,好友失恋自杀,心情抑郁。
1902年 《男子肖像》等

23岁时,毕加索遇见费尔南德•奥莉维亚,很快就堕入了情网。这是他第一次真挚关系的开始,也是粉色时期的开始。

1904年——1906年粉色时期:

画面特点:色调变成娇滴滴、暖洋洋的玫瑰色。
画面给人一种飘逸不定的感觉。
马戏团系列:抓住了马戏团演员的特点,倦于流浪,娱人不能自娱的落寞。
生活状态:生活比较愉快,从轻浮少年转向成熟,新画开始受到了注目,吸引了许多画商和顾客。

24岁时,毕加索受到马蒂斯“野兽派”的影响。26岁时,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

1906年——1910年黑人时期:

画面特点: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主色调为褐黄色,试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生活状态:受“野兽派”影响的同时迷上了非洲艺术。毕加索发现:艺术可以是一种武器,可以杀人,也可以捍卫自己。

27岁,《亚维农少女》诞生,是艺术界的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不仅成为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1910年——1914年立体主义时期:

画面特点 — 赋予形式意味的构图和画面最终的震撼力,形态穿插闪躲于几何之间,色彩从单一变成复色。画面反应客观,逐渐缺乏人性,脱离现实。
生活状态 — 毕加索得到好友的支持,在绘画上的求索变得更加执着,他对宇宙万物的探究精神也比以往更加强烈。
1908年《男子头像》 1914年《有胡子的男人》
34岁时,情人的去世,战争爆发造成朋友们的失散,毕加索深深陷入了孤苦之中。这时,科克托邀请毕加索为俄国芭蕾舞团设计布景和服装,将立体主义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另寻门户的机会对毕加索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便答应了科克托的邀请。
到了意大利芭蕾舞团后,遇见了欧嘉,于1918年结为夫妇。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主义时期:

画面特点 — 作品显得宁静,并且带着梦幻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手法上依然承袭古典主义的路线,但是舍弃了古希腊雕塑的粗旷风格,转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秀美格调。
生活状态 —对妻子的爱并未减少,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但不适应父亲的角色,想摆脱眼前高尚体面的生活,置身在绿色大草坪上。
1921年《女子头像》 1925年《扮丑角的保罗》 1920年《三角帽》
43岁时,毕加索重拾对立体主义的兴趣,一种新的、狂乱、冷酷的风格在这个时候悄悄展现。同时,超现实主义运动更触发了毕加索的艺术创作。
“永远不画事物在‘现实中的相貌’,而是画它们‘现实上的状态’。”
毕加索放手实践“超现实主义”。
期间分别和情人玛丽,朵拉展开恋情。

超现实主义时期:

画面特点 — 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的气氛。
生活状态 — 妻子无休止的干扰使毕加索陷入了轻度的荒谬和错乱的烦恼中,他觉得自己无处可逃,在这个无形的大网中挣扎,婚姻注定走向失败。
1928年《人物与侧影》 1931年《雕刻家》
1932年《坐红色扶椅的女子》 1936年《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 1937年《朵拉肖像》
62岁时,毕加索遇见了21岁的画家吉洛。这期间的作品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

抽象主义时期:

画面特点 — 象征性的出现了动物的缩影,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生活状态 — 1944年,毕加索成为共产党。世界和平,家庭和睦。
1943年《小孩与鸽子》 1954年《克劳德 吉洛 巴萝玛》
73岁时,毕加索与杰奎琳相爱并结婚。晚年仍然热衷于创作,杰奎琳很好的照料了他的晚年生活。

现实主义时期:

画面特点 — 有意识的进行变形,色彩丰富,表现着某种寓意。有恐惧死亡的暗示。
生活状态 — 返老还童,身心愉悦。“感到时间越来越少,想表达出来的却越来越多。”
1960年《草地上的野餐》 1971年《星期日》

想要近距离感受毕加索的画作吗?那就去看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