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演:  

特吕福原本是一个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孤儿,也曾因为偷窃而被关进了少年犯的监狱。幸运的是,一个名叫安德烈·巴赞的人把他从那里领了出来,并抚养他长大成人。这个安德烈·巴赞,在电影史上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后来“新浪潮”。是巴赞,这个思想敏锐见解独到并且心怀悲悯的人,把特吕福培育成了一名电影迷,尔后,成为世界级导演。在巴赞的提携帮助之下,特吕福一直为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撰稿,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英年早逝后,到了1958年,特吕福在妻子娘家的慷慨赞助之下,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极强自传性质的“处男作”,从而一炮走红。这部电影也是他后来一系列以安东尼·达诺这个角色为剧情中心的开端之作。从1959年到1979年,特吕福拍摄了五部这样的电影,在影片中,安东尼·达诺不断成长、恋爱、结婚、发生婚外情、离婚,然后衰老。从这些电影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堪称“新浪潮”之“脸面”的尚皮耶·李奥的成长,也可以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到特吕福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生活的所思所感。特吕福后来拍过很多电影,从形式上看更趋近于商业电影,这也导致了同为“电影手册”影评人和“新浪潮”大导演的戈达尔对他的激烈抨击,他们原本深厚的友谊彻底碎裂。然而,现在看来,戈达尔那些关于下层阶级反抗的电影的观众肯定不可能是下层阶级,反倒是特吕福的电影的温情和感伤更能投合下层阶级的心理。因此,特吕福的电影受到普遍的推崇和喜爱。在港台地区,特吕福也被译为楚浮,似乎更符合他的名字的法语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