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墙内开花,墙外不香"

2007年年底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了《法国文化之死》的文章,毫不留情地奚落法国文化捉襟见肘,引起舆论哗然和"高卢雄鸡"的自卫反击。文中认为法国文化"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纵观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没有一项拿得出手,只能靠缅怀一度辉煌的历史地位度日。从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到普鲁斯特、萨特、加缪、马尔罗,这块曾经盛产文豪的土地,现在每年能够进入美国的小说不超过一打,国内却有近30%的小说译自英语"。美国人用传播和影响力来评价法国文化的衰落,并认为只有接受美国文化洗礼,法国文化才能重整雄风。且不说美国人是否有资格唱衰法国文化的死亡,单是这场争论就是法国文化的尴尬。

在这篇"预言"中,作者认为,法国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渐衰落,以及法国过度发达的文化保护政策。还有法国作家认为,法国的文化补助政策保护庸才,限制创作者的视野和热情,导致法国无力抵御美国文化的入侵。

法国人显然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法国前文化部长、小说家莫里斯·德吕翁第一个站出来反击,认为美国人混淆了文化和娱乐的区别,并认为其票房思维非常可笑。而他亦有多人声援。和会做生意的美国人相比,法式思维方式倒是一向抗拒排行榜,轻视所谓商业操作模式。

可有些法国人认为,目前德国人和西班牙人在文化上很"强势",比如在图书方面,他们不是有争议性的作品产生,如《朗读者》、《剥洋葱》,就是有情节曲折阅读紧张的《风之影》,法国当代文学确实要好好反省。虽然法国每年的文学奖多达千种,像龚古尔文学奖一经揭晓,就会占满全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有可能成为法国的畅销书,但这似乎并不能给对外传播带来好处。"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法国人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法国人的孤芳自赏。

在记者采访中,有出版人谈到法国当代作品的品质问题。从20世纪末至今,法国文学群龙无首,再也没有相当分量的作家作品出现。因此,在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作的胥弋去年策划法国丛书的出版时,就选择了经典著作的出版,在他的"中法文化之旅"丛书的出版计划中,收录的是《里尔克法文诗》、《地上的粮食》这样的经典作品。即便出版经典,在他看来,在中国立刻赚钱的预期也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