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崇尚这样的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现在这样的话却不能完全的为学子铺上大好前程之路。现在不是文凭越高越好,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市场动态,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业的方向,用客观来评价目前的形式。不是你的知识越多你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现在有很多的毕业生都在面临长期找不到工作的窘境,更不要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赴法留学上面,最主要还是要看市场需求。

据法国国家干部就业局(Apec)对获得硕士学位(Bac+5)的青年人就业情况调查的数字显示,因专业不同,毕业生待遇极不相同。有工程师、微电子、信息业文凭的青年人就业一般十分顺利,既可很快获得长期合同(CDI)得到的薪酬也相当高。毕业于商科、外贸、环境保护和持有物理科文凭的,工作理想,薪水理想,跳槽现象普遍,不够稳定。进入金融财会、出版界和公共关系联络部门工作,很快能获得安定职位,但工资普遍较低,晋升缓慢。最不幸的是学人文、法律、社会学、外国语和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工作难找,学非所用、大材小用的现象相当普遍。

法国劳务市场需要人才

法国劳务市场到处需要人才。这是国家干部就业局局长亲口所言,并得到劳工部确认,目前法国许多行业专业人才紧缺。然而,"政治革新基金会" (FONDAPOL)不久前对20个国家中30岁以下青年作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丹麦、美国、中国和印度青年,一半人相信自己"会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法国青年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却十分悲观,仅仅四分之一的人充满信心。社会学者评论,法国人的教育制度出了毛病,只注重精英,追求培养抽象化能力,忽视每个人的实际价值。因而,每年有10万中学毕业生放弃进入高等学校升学的机会,有的甚至读不到毕业。尽管如此,文凭仍然起着关键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的普通和专科大学毕业生中,7.5万人一出校门便在私营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谋到了干部职位。总体而言,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是能找到工作的。问题在于,一些人才大受欢迎,还可以同对方在工资待遇方面讨价还价。另一些人则只有得到临时工作的小运气。这是什么原因呢?

选择课程必须有战略眼光

以为唯有学习成绩决定前途,那绝对是错误的。当今是市场决定一切,供求关系决定一切。在校选择课程时,学生如果单凭个人爱好,很可能以后会因学非所用而失望,同样的程度,因专业不同,工资待遇可能有一倍之差。不要以为进专科名校一定"有出息",一些普通大学的专业文凭可能比名校的更管用。

另外,文化知识越来越需要有技能襄助,一名23岁的应届毕业生由于拥有声像高级技师(BTS)、信息学士(licence)、形象与音乐机制硕士(bac+5)等,涵盖知识和技能多方面的文凭,立即被一家博物馆招聘,年薪30000欧元。而在一般情况下,文化事业管理人才极难找到待遇好业务也对口的单位。一名持有普通大学工艺技师文凭(bac+2)的青年,在专门经营漫画的一家出版社幸运地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工作。过来人的经验是,不要拘泥于本专业,要敢于跨出行业,学文科的学生应该考虑同时学一点管理和金融课程。另一名25岁的毕业生,因为在学习本专业"社会经济管理学"的同时,选择了完全与之无关的工业制造业课程,毕业后竟然很快在某食品制造集团找到工作,当上了有900名职工的企业人事处负责人。可见,掌握一些泛学科能力,将兴趣和现实调和一下,巧妙地搭配所学知识领域,往往可以给当事人开辟意想不到的天地。

寻找有前途的行业

搞环境保护在10年前还是一项被人看不上眼的工作,到现今却成了无时无处无人不谈的热门职业。法国40大股(CAC 40)企业里几乎都有专职人员负责环保。每年围绕"持续发展业"新开辟的就业岗位有上万个。就这样,法国将近37.5万的专业大军人数仍然大大落后于德国的150万。高等学府近年大批培养相关人才,这是一个极有前途的行业。不过,正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没有负面,在欢欣鼓舞迎接环保事业大发展之时,必须清醒认识市场规律始终是最强的!10年来,该学科学生的人数整整翻了一番,达到将近3万人,个个摩拳擦掌要为地球的健康贡献力量。可是,接纳市场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来,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又是一块拼搏战场......有希望进入劳务市场的人起码要获得专业硕士学位,与此同时还要有推销学、法律事务、实地工作等等知识和经验!

所以说,年轻的你不要灰心气馁,要继续将“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自己的信条,让自己振作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就业“战争”中“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