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六岁的时候,我跟我母亲两个人一起住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小村子,人口应该达不到1500人。那时候我已经搬过两次家,每一次都在一些人烟稀少的村镇落户,我当时唯一接触过的外乡人就是来自法国南部的游客。

我记得那时候,法国电视台连续几个星期播放了李小龙的电影。每到播放的第二天,李小龙所向无敌的功夫总会成为我们几个小同学的热门话题:"你昨晚看了没有?","看了啊!好厉害耶!"......我那时候很羡慕一个学习空手道的小朋友,但我已经知道日本的空手道跟中国的武术可不是一回事哦!要是能认识这个Bruce Lee该有多酷啊!谁知道有一天"李小龙"果然进了我家门口。我姐姐千里迢迢从斯特拉斯堡来到我们家把她将要诞生的混血儿的父亲介绍给我们:一个精通功夫的中国华侨!

当时,我对汉语还没有任何概念:我姐夫在我们家里总会讲法语,而李小龙在电影里也不就是说法语嘛?那个年代,上初中的学生才会接触英语,而对我这个还没走出幼儿园的小孩,外语大概就是我妈妈跟她的朋友聊大人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我想起一件当时令我大惊小怪的趣事:每到暑假,我们村子都会举办一个小型的狂欢节并摆一些游戏摊给我们小朋友玩。气氛欢快,来凑热闹的人挺多。某一天傍晚,我突然意识到除了法国南方人,还有生活在更远的并且习惯运用别的语言交流的人:我听到了两个讲外语的女孩子......我大为震惊地冲回家告诉我妈妈这个惊天动地的发现:"妈!我们村子里有两个英国人!!"其实,说不定她们只是两名练西班牙语的高中生......但我当时很难理解我妈妈怎能如此冷静地迎接如此轰动的消息!

言归正传,我对我姐夫的好奇心很快变成了单纯的崇拜。当我姐姐生了我的小外甥,我也成了别人的偶像并自然而然地对凡涉及中国的东西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好几年后,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很偶然地听到了我姐夫跟他哥哥通过电话说中文(其实,他们当时讲的是潮州话,但对我来说毫无区别)。这个语言立刻感染了我。我心血来潮地想学中文,马上借了我姐姐的一套汉语教材,开始自己研究。但是,没过多久,因为在学校读的课目占据我很多时间,所以我不得不暂时放弃深造这美丽语言的念头,紧锣密鼓地准备来临的高考。

我读高中的时候,因为一周的课程安排地满满当当,所以我对读书产生了彻骨的厌倦,深闭固拒,因而决定高考后直接参军。那时候,我的老师很关心我的发展,我还记得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千方百计地让我改变主意,认为我选择很不理智,不可理喻。

由于入伍时间必须等到第二年的三月份,我考完高考后只好等八个月才能穿上难看的橄榄绿军服。开学的前一个星期,我妈便说服我去南特大学看一看,认为与其在家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宁可去上一个学期大学并顺便获得一些知识。

那天下午,到南特大学的时候,我的人生犹如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不到10分钟之内,我考虑到读美术、哲学、历史等专业,直到有一名学生向我推荐了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专业:应用外语,中英专业。一刹那间,我的人生彻底地转变了方向!一得知这个专业的存在,我就果断地告诉我母亲我决定献身于学习中文,弃旧图新,从此以后不再考虑参什么鬼军!我决定竭尽全力地学习这个语言并在这个专业上力所能及地出人头地。

读这个专业的学生有三类:1-那些对中国和汉语怀着极大的兴趣并不怕起早摸黑,废寝忘食地学习的(我属于此类);2- 那些看中中国的发展并认为选这个专业据有策略意义的;3- 那些胸无大志、不知道该学什么好,并因为好玩所以挑选这个专业的。后两者往往会占班上90%的比例。我们班有30多个学生,第一类的学生却占了三分之一!这不但算多了,而且这十来个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却应该是任何大学老师心目中的"模范学生"!我们汉语老师曾向我们坦白道:"我当了十二年汉语老师了,可我从来没见过如此求知若渴的学生!!"的确是这样,只要两节课之间有几分钟的空闲,我们几个同学就会闯进图书馆找地方坐并拼命地写字。我还记得的小山同学经常会三更半夜地给我打电话问我晚上学会了多少个生词?只要哪一个学得多,另一个就会加双倍的努力,一个小时后再通过电话比一比。我们班其它同学也无可奈何地受到我们影响:要是他们不想太落后的话,他们只好尽量跟上我们的速度,因为我们一个星期内有时候会学到一百多个生词,而且还会主动向老师要求考试!哎......我知道好汉不该提当年勇,只是现在有点怀念这种气氛。我的热忱至今没有消失,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人与我齐头并进。

我就是这样喜欢上中国:家人的影响,同学的启发。人的爱好、性格、观念等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受他人导向。我的家人和好朋友都激起了我前进的渴望、给以了超越自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