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演】

  侯孝贤无疑是华人电影圈少数几个殿堂级导演之一。从早期作品《冬冬的假期》、《风柜来的人》到后来的《悲情城市》、《童年往事》、《海上花》再到《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用作品刻画了几代台湾社会的变迁更迭,也成为众多艺术青年心中的一块丰碑。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这位大导演的最新动向,则非“国际化” 和“致敬”莫属。2004年,侯孝贤在东京拍摄了日语影片《咖啡时光》,向逝去的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致敬;三年后,侯导的新作又将镜头对准了巴黎,而这一次的致敬对象则是1956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法国电影《红气球》。

  作为同时在戛纳电影节亮相的华人导演作品,《红气球的旅行》也让人不禁联想到王家卫影片《蓝莓之夜》。以艺术和小资著称的王家卫拉上裘.德洛和爵士歌手诺拉.琼斯联袂出演,可谓噱头十足。而侯孝贤的演员阵容里则有着大名鼎鼎的朱丽叶.比诺什,这位被誉为法国最美丽女人的女星一向选片品位高雅,其出演的《布拉格之恋》、《新桥恋人》等影片都是艺术电影的典范之作。然而两强相遇并非一定要一较高下,当侯孝贤被问及如何看待《红气球的旅行》与《蓝莓之夜》的竞争时,这位大导演就颇具大将风度的表示,能让国际影坛更多的看到华人导演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影片】

  尽管片名相似,侯孝贤新作《红气球的旅行》讲述的却是一个与当年《红气球》完全不同的故事。《红气球》以一个男孩与一只红气球的故事贯穿始终,简单却令人动容,全片时长仅35分钟,是电影史上有名的小成本大收获影片之一;而《红气球的旅行》则以一个华人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拍足两个小时,刻画了生活在巴黎的现代人复杂而忙乱的情感与内心,那只著名的“红气球”只是时不时在画面中自由漂浮。

  在制作班底方面,《红气球的旅行》几乎是由《咖啡时光》的原班人马摄制完成。但《咖啡时光》的编剧是由侯孝贤与老搭档台湾女作家朱天文打造,《红气球的旅行》却出自侯导与法国编剧弗兰.马格林之手。这也意味着侯孝贤的国际化步伐日趋坚定,为观众所熟知的“台湾气质”在这部影片中也就踪影难寻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气球的旅行》中,有一幕电影学院学生兼保姆Song向男主人公Simon介绍1956年那部《红气球》的场景,Song漫步在巴黎街头,用DV随手拍下周围的一切,而那个偶然出现的中国布袋戏表演一定会让熟悉侯孝贤电影的观众联想到他在1993年拿下戛纳电影节评审委员会特别大奖的影片《戏梦人生》——可见,侯导其实也是偷偷的向自己过往的作品致敬了一把。

花絮:

.法国导演艾伯特.拉摩里斯执导的《红气球》曾在1956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为向该片致敬,侯孝贤也特地将新片命名为《红气球2006》。

.本片是2007年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开幕影片

.本片是继《咖啡时光》后,侯孝贤导演第二次执导外语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