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

  19世纪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过:"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

  的确,从许多方面看,中法两国是有惊人的相似性。首先,在文化上,中法两个民族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2000多年来,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摇篮,对亚洲和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历史虽然没有中国长,但从中世纪以来,法国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中心,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上很少像中法两个民族那样给人类贡献出如此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发明家,更不用说两国给世界带来了顶级的烹调艺术。当一个中国人和法国人见面时,他们可以纵论世界文化,也可以大谈生活艺术。法国人爱吃喝,中国人离不开吃喝,就餐桌上的话题就可以讲三天三夜。中国人喜欢开玩笑,法国人也一样,玩笑没有边。中国人喜欢看热闹,法国喜欢群众节日,尤其是法国式的庙会,各种露天市场川流不息。来到中国的法国人常常对中国街头行人走路不看红绿灯,骑自行车者横穿马路印象深刻,而到法国的中国人常常发现,法国人反对循规蹈矩,在大街上随意穿行者也随处可见。因此,两国老百姓都给人有点随意的印象,体现在行为模式上就是灵活变通的处事方法。在法国,这种灵活变通的方法被称之为"D系统",D是法文débrouiller第一个字母的大写,意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法国人常说,如果从门里进不去,就从窗户外跳进去。

  其次,从国家治理的政治模式看,中法两国都是奉行国家至上政策的中央集权政府,治国理念相同。在使馆工作期间,所有来法访问的中国代表团均对法国的行政模式兴趣浓郁,认为法国经济运营方式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独特管理对我国借鉴意义较大。朋友们还发现,作为中央集权传统的象征,同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与巴黎,其结构和布局也有众多相似之处。两城的帝王之派头,宫殿气势之宏伟,在世界其他城市中仅见。此外,中法两国在民族统一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无论是法国的科西嘉,还是中国的台湾问题,两国政府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最后,从民族性格方面看,中法两国的民族自尊心极强,珍视其光辉的过去,骨子里都有那么一丁点自傲。中国的老祖将自己比作"中原帝国",将皇帝叫"天子",法国人则将自己视为"世界的肚脐眼",天下最好的国家是法国,最聪明的人是法国人。中国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鸦片战争前,中国的GDP曾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其国力堪称名副其实的中央帝国。但鸦片战争后,中国急剧衰落,成为西方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踏上民族振兴之路。但由于经济底子太薄和强大的人口压力,其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困难有待克服。从法国方面看,法国在16世纪便成为欧洲强国,拿破仑曾横扫欧洲,确立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但二战后,法国国力式微,被迫沦为二流国家,因此,恢复大国地位一直是法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尽管中法在国际舞台上表现的形式不一,两国老百姓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某种程度的大国梦情结。法国人似乎更张扬些,中国人更含蓄,更韬光养晦些,但他们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理念是一样的,均珍视各自的历史作用,竭力主张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边主义,希望未来的世界是多极的世界。


  当然,中国与法国在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等许多方面存在的相似性,使两国人民相互仰慕,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但也应看到,中法毕竟是两种文化,无论是历史,还是民族传统,差异巨大。在让中法两国人民注目对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属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犹太教为本源的欧美人又是如何看法国人的。

  "古老而遥远"--法国人眼中的中国

  对大多数法国人而言,中国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中国人是智慧和勤劳的同义词。中国对法国人的吸引力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好感源于路易十四时期(参见第二章)。对任何法国家庭来说,拥有一些中国收藏,哪怕是一些民国时期的景泰蓝,都将是一种高雅品位的体现。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还反映在历任法国总统身上。

  戴高乐将军酷爱中国文化,他从中国光辉灿烂的过去洞察到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不仅不可避免,也符合情理。他曾在生前向他的外甥女--一位法国驻华外交官了解大量中国的事情,希望有生之年去人民中国看一看。我没有赶上戴高乐的时代,也没有赶上蓬皮杜时期,但我有幸拜访过蓬皮杜夫人,在她的会客厅里,我亲眼目睹了蓬皮杜总统1972年访华时从中国携带的各种纪念品,在每年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上,蓬皮杜夫人总要向我忆及他们当年访华的情形;德斯坦总统领导的法国经济蒸蒸日上,在他任期内,小平同志还访问法国,受到隆重接待。德斯坦总统热爱中国文化,卸任后猛学中文,并喜欢在一些公共集会上用中文引经据典,每年他还率领法企业运动协会(前雇主协会)的法中委员会访华一次;密特朗是第五共和国惟一的一位左翼总统,1981年当选前曾专门访问过山东曲阜,特别热衷孔孟文化,在其政治斗争生涯中,念念不忘孔孟之道;现任总统希拉克非常热爱中国,有强烈的"中国情结",其对中国历史知识,尤其是青铜器堪称专家水平。当然,作为政治家,无论是戴高乐将军,还是希拉克总统,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21世纪初的今天,他们均看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作用。我曾亲耳多次聆听过希拉克对中国在国际作用的评价,认为中国将在新世纪成为世界真正的第一强国。

  说到中国未来的作用,我曾多次在巴黎上流社会晚会上感受到法国人对中国由衷的敬佩。精英感叹中国人对劳动的由衷热爱和由此焕发出的无限创造力。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代表人类的希望所在,是世界的未来,而法国沉重的福利负担、懒惰的民族习性将早晚断送法兰西过去的辉煌。这种看好中国未来的观点在老百姓中也很普遍。有一次,我代表赵大使到法国中部的克莱蒙菲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做报告,从火车站到旅馆的路上,司机神采飞扬地对我说,他一年要接待许多来米其林总部参观的中国人。当时正好杨立伟乘"神舟5号"载人飞船上天,这位老兄对我说,中国非常强大,最快5年就超过美国,到时法国就有救了,因为中国可以对美国说不。 

  当然,作为法国老百姓,对中国的看法不可能像政治家和精英们所具有的战略成分。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许多法国人如同过去的大文豪雨果,喜欢中国完全出于对中国人坎坷命运的同情。由于中国人命运多舛,一部分法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在于如何帮助中国人减少苦难。在法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系列连环画,叫《丁丁历险记》,其中有一段讲到丁丁到中国西藏的经历。许多法国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迄今还是从这部系列连环画中来认识中国。此外,在法国,反映中国"文革"的电影、小说等文艺题材的作品很多,不少法国人从这些作品来认识中国,脑子里还停留在中国封闭的时期。相比之下,企业家通过在中国的经营活动来看中国,其评价与中国蒸蒸日上的市场有关,认为中国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未来的经济大国,只有到中国来发展,才能降低法国企业的经营成本,保持法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没有一个法国企业家不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赞扬备至和感到欢欣鼓舞的,但企业员工则未必,他们担心中国发展得太快,早晚要使法国的企业迁至中国,从而以一种矛盾的心态来看中国。

  诚然,法国是多元社会,找出一种统一的对中国评价是不可能的。每个法国人根据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和个人兴趣来评价中国。国人善良纯朴,责任心强,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孝敬老人无疑给法国各界留下印象最深刻,然而,国人过于谦虚谨慎、韬光养晦的品格,也使法国人感到不易接触,缺少必要的透明度。法国《费加罗报》前驻京记者沙伯龙在华十来年,妻子也是中国人,他认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不善于对外沟通与交流,在法国公众中造成难以打交道的印象。因此,在相当多的法国人眼里,中国人又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属于思维过于缜密和往往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群体。在巴黎的社交场合,中国和中国人甚至成为有学问和难懂复杂事物的代名词。有些人迄今也没有搞懂中国为什么会有文化大革命?认为中国社会不可思议,人际关系复杂,国家干预公民生活,司法不独立。一些来华法国商人则著书立说,讲述其在中国商海的奇遇,认为中国市场捉摸不透,没有公平竞争可言,官员收红包成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之,在这些人眼里,中国社会又成了大魔方,认为中国的事情永远晦涩难懂,永远也搞不清楚。为了克服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困难,必须聘请中国人为其在华经营公司负责政府关系或干脆当首代等。

文章摘自《法兰西印象: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作者:徐波

《法兰西印象》 序 本人是个职业外交官,服务于外交部18年,其中近12年在国外。由于大学念的是法语,与法国和法国人遂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4月5日,我与工作生活4年多的法兰西惜别。这一天巴黎风和日丽,根据使馆离任的传统仪式,当我在使馆院子里与同事们一一握手告别时,天空突然漂起毛毛细雨。刘志明公使打趣说,法国舍不得我走。是的,从在斯特拉斯堡当领事到在大使馆负责中法双边关系,4年零196天,我办了数不清的案子,接待了数不清的领导、参与了上海申博、埃维昂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特别是有幸为胡主席三次担任礼宾官,参与或目睹了中法关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说法国舍不得我走,我也舍不得离开法国,更舍不得离开那些热爱中国和对我本人情真意切的法国朋友。因此,将我在法国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似乎已成为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