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2014上海国际文学周“文学翻译的多样性——小语种对大语种”对谈在思南公馆文学之家举行,法国文学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周克希,法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帕斯卡尔·德尔佩什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与在座的观众分享了关于大小语种和文学翻译的看法和经验。

此次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外籍嘉宾、德尔佩什女士来自法国,她的翻译工作主要倾向于俄语以及一些斯拉夫语族方面的语言,2013年获得一项重要的翻译大奖,曾还翻译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她曾经还是一位议员,目前她在上海工作。
 
在被主持人问及当初是如何走上翻译这条道路时,德尔佩什女士回答说,我在大学时学习俄语,以及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当时所有的学生都要做翻译练习。后来我也会做一些俄语到格鲁吉亚语的翻译,但是仅仅出于兴趣。当时学这些语言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有幸可以和老师保持良好关系。直到现在我还坚持出于兴趣做翻译,就算你日后成为职业的翻译,你也会发现其实翻译是非常难的,翻译有的时候会令人紧张、震颤,甚至是孤单,如果你不喜欢翻译的话,千万不要干这一行。
 
另一位嘉宾周克希老师则毕业于复旦数学系,曾在华师大教数学,1984年转而开始进行法国文学的翻译,他翻译的文学著作跨越的时间段非常长,包括法国文学史上非常经典的著作,如《小王子》、《基督山伯爵》、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第二部。
 
在谈到大语种和小语种的定义区分时,周克希说:“语种的大小是一个相对概念。第一是带有地域性的感觉,就说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在全球范围内讲起来是一个大语种,西班牙、拉丁美洲、非洲有两点五亿人使用西班牙语,是一个大语种。但是在中国恐怕只能说是小语种。我想很简单,就是学得越多,用得人多就是大语种了,学得人少,用的人少就是小语种。”
 
“另外一个方面的相对性就体现在,大小的概念是处于变化当中的。法语曾经是一个小语种,我在念中学的时候,就看托尔斯泰的小说里的贵族讲一点法语,下面都有翻译的译注,当时心生向往,但觉得离我们是很遥远的,当时法语不太听到。后来慢慢发生了变化,现在法语是一个大语种了,这跟帕斯卡尔•德尔佩什有关系,她们功不可没,但是还是处于变化当中的概念。”
 
在身为翻译者遇到的困难方面,德尔佩什说,法国的翻译稿酬很低,但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上的挑战,好的作家往往会有暗示的东西留下字面之下,翻译这就需要用很少的一些指南给大家去理解,这些都是跟文化有关。所以翻译这必须要知道这些国家的人生活的情况、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才可以翻译出来。像我翻译小国家的作品而言,法国人根本不知道那里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文化上的挑战才是一个译者真正的挑战和困难所在。在我看来,世界上有两种文学的翻译家。第一种翻译家对他所译的语言掌握得非常好,而另外一种,他们可能对背景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有非常好的知识,对于文化等等了解比较深入。
 
周克希也赞同说,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给翻译带来的更多是困难,但是同时也带来一种意义。译者之所以有意义,有一点就是因为他做的是缩小、弥补文化差异的工作,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德尔佩什还补充说,如果我对某一门语言没有掌握得很好,如果我对这个国家和它的文化没有深入的观察,对当地人如何感知这个世界没有深入的了解,是不会冒着这个风险去翻的,哪怕这一小段文字。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翻译家都是一样的,我们有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文学翻译家。
 
注:特别鸣谢上海国际文学周授权转载。)

声明:沪江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现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链接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做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