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斯兰恐惧症
伊斯兰恐惧症的定义是:对穆斯林的偏见、反对、仇恨、非理性的恐惧以及种族偏见。
今年一月,法国知名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发表了他的小说《臣服》(Soumission)。该书出版印刷15万册,出版后迅速登上法国亚马逊畅销榜首位。出版头五天便售出12万册。该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年男人弗朗索瓦是巴黎第三大学的文学教授,有着一位年轻的犹太女友米亚姆。2022年弗朗索瓦·奥朗德在总统首轮选举投票中落败,第二轮投票是虚构的穆斯林政党“穆斯林兄弟会”总统候选人穆罕默德·本·阿贝斯与国民阵线的马琳·勒庞之争中,阿贝斯当选法国总统,从此法国结束了政教分离时期,引入了伊斯兰教法,容许一夫多妻。弗朗索瓦为保教席,改信伊斯兰教,而女友米亚姆则选择移居以色列。(引自维基百科)《臣服》引起敏感题材未经出版便已在法国引起轩然争议,查理杂志惨案事发后,维勒贝克更是停止了对该作品的宣传。
然而,在法国社会潜伏酝酿潜伏已久的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e)却让世人不得不开始直面问题。

 

2.面纱禁令的出台
2010年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任内推动禁止遮盖全身、仅露双眼的“面纱禁令”,禁令受到了欧洲人权法院(ECtHR,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的支持。该禁令规定,任何公共场合的触法行为将被处以150欧元的罚款及训诫辅导。

 

随后穆斯林团体对人权法院的裁决表示失望,他们认为这不禁令的事实只会扩大反伊斯兰情绪,并会西欧穆斯林团林产生更多争议。


2011年戛纳展现场,三名女人佩戴只露出双眼的面纱(niqab),并带着象征罚金的支票抗议法国的面纱禁令。该行为表达的是为维持信仰自由而穿戴面纱或步卡罩袍的穆斯林女性于公共场合出现所遭受的风险。

 

在法国禁令施行的后一年,比利时也同样出台了类似禁令,当局表示“无论布卡或全脸面纱都和本国法制并不相容,除了基于安全和平等的理由必须禁止之外,也涉及社会沟通及维护人和人面对面交流的权利。”

 

在法国、德国、荷兰,有一半以上的人赞成禁止穆斯林妇女戴头巾。

 

3.面纱禁令背后的政教分离传统
法国在倡导人权上一直有着悠久历史,自法国大革命起便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也是法国送给美国最尊贵的礼物。世俗主义和政教分离可谓该国人民长期以来奋斗的结晶。1902年大选胜利者,激进的共和者们实施了一系列集中反对教权主义的政策。时任议会会长埃米尔·孔布(Emile Combes)拒不承认绝大部分的宗教团体并禁止他们从事教学活动。这导致了法国政府与教宗庇护十世的紧张关系,进而于1904年,法国与梵蒂冈断交。1905年,孔布的继任者鲁维耶推动通过了《世俗法》(la Loi de séparation de l’Eglise et de l’Etat,又称“1905年法”):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法国建立了与教会的政教协定(le Concordat),用于宗教崇拜的财政支出被废除,教会财产归天主教协会管理。

 

4.过去的法国是高卢民族,今天呢?
2010年10月估算的数据显示,法国有500—600万穆斯林人口(有的学者认为已达800万),占总人口的10%。最近的统计显示,伊斯兰教已经成为该国的第一大宗教。根据2012年《费加罗报》委托IFOP调查公司进行的民意调查,43%的受访者认为穆斯林社区对法国的国家身份是种威胁,67%的受访者认为穆斯林完全没有或者没有很好的融入法国社会。一直致力于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法国极右翼党派领袖马琳·勒庞曾严厉批评法国政府是“阿拉伯酋长的妓女”,并声称自己并非右派,而是“法国派”,为法国人的身份而战!

 

本内容由沪江法语签约编辑阿莱撰写,首发于微信订阅号“法语圈”(fayuquan)上,并已授权沪江转载。

本文作者:阿莱。废柴兼学渣,特点和特长都是发呆,时常能够放空到心无他物的境界……喜欢研究奇奇怪怪的事物。平时他也运营着一个叫做“法语圈”的订阅号(微信号:fayuquan),专门分享法语学习和法语相关职业的信息。勾搭阿莱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