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携众明星出席《复仇》首映式

  蔡明亮在戛纳电影节的最后一天对笔者说:"现在的电影都不是电影了,想想以前,谁那么拘泥于叙事?"他大概已知道自己不会获奖,当天晚上的颁奖红地毯上没有《脸》的剧组,也没有李安和杜琪峰。这三位华语电影的成名人物,早已离开了戛纳这片海滩。纵观整个电影节,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国际化的合拍片越来越多,市场的机遇和风险也越来越多。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三部华语片--《春风沉醉的夜晚》、《复仇》和《脸》都有欧洲电影基金的支持。但这种外部资金上的支持,能否有效引导影片的创作,现在还无法断定。

  中西方记者各有喜好褒贬,对娄烨、杜琪峰和蔡明亮的评价没有像另外几位成名大师那样突出,当然也没有如拉斯·冯提尔那样"丑闻"般的争议。在人们视线里早已出局的几位电影导演,最后一天回到戛纳,消息灵通的人立刻猜到,他们要获奖了。《春风》突然获得了最佳编剧奖,和菲律宾导演曼多萨的获奖一样出人意料,在场的媒体一片嘘声。

  合拍片

  蔡明亮的《脸》,可以说是一部融合东西方文化,引发生命、爱欲等思考,不以剧情取胜的"艺术片"。影片中的戏中戏,时空概念和寓意,超出了普通观众的观影愉悦的范畴。这种影片的投资,是不以商业盈利为目标的。法国政府和卢浮宫博物馆支持蔡明亮创作的契机,与杜琪峰的类型片《复仇》不尽相同。

  在戛纳的首映时,杜琪峰谈到与法国合拍新片的初衷:"我拍这部影片的目的,是想给香港电影带来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理念、新的风气和拍摄方式。语言交流也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所幸,上周日与观众见面的《复仇》在电影宫卢米埃尔大厅收获了掌声和笑场,在商业上,杜琪峰是成功的。

  今年许多参赛影片都是各国团队合拍,尤其是欧洲电影人,早已像欧盟那样无国界运作。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更是召集了美、法、德、英各国的明星,甚至一度传闻张曼玉会出演其中一个酒馆老板娘的角色。虽然记者在成片中未能见到中国演员面孔,但一座"影帝"桂冠戴在德国演员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的头上,足以说明国际合作对导演创作、演员表演的诱发力。这种诱发力,有时是不可预测的,蔡明亮的《脸》向新浪潮及其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致敬,请来了特吕弗长期合作伙伴让-皮埃尔·里奥、老影星简·莫罗,以及特吕弗的遗孀芳尼·阿当。风华犹在的阿当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对这种合作的理解:"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蔡导演的想法,他只是叫我按照自己的感觉去把握......我很喜欢他的风格,昨晚第一次看到全片,还是让我有些惊讶。"或许这就是艺术片从演员到观众都需要时间去反复读解。

  港片港味

  以商业片欣赏习惯为导向的杜琪峰,在这个观众的"理解"问题上要比蔡明亮占点"优势"。首映当日全体评委团现身,可见其作品的受众群。李安在忙完自己的首映后,也来捧杜琪峰的场,并对媒体记者表示自己这次最期待的就是《复仇》。作为类型片的合拍大戏,这部影片有它的大筹码:由法国"歌神"强尼· 哈里代领衔出演,他在法国拥有不亚于阿兰·德龙的地位和吸引力。他与黄秋生等人饰演的香港杀手并肩作战,重现了香港经典的"兄弟情义"枪战片。

  杜琪峰的新片,在戛纳受欢迎程度还要略高于李安,全赖"银河影像"风格化的镜头早已征服了诸多男性观众。众粉丝在熟悉的演员站位、慢镜雨滴、旷野枪阵中,再次膜拜一遍,只有苛刻的影评人才会专注于叙事的残缺。杜琪峰是善于学习的,即便成型后,也常拿些别家的绝技,这次影片中出现了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味道,是向吴宇森和梅尔维尔致敬。这两个具有某些相似点的商业片导演,正代表了香港电影和欧洲电影的某种特色,他们之间本就有承袭和联系,这一次在杜琪峰手中融合了起来。

  近年来杜琪峰在欧洲人气越来越高,不仅频频入围三大电影节,还曾担任威尼斯电影节评委。法国人对杜更是捧爱有加,只要是他的作品几乎都能在法国顺利上映,票房不俗。法国媒体认为杜琪峰既能把黑帮类型片拍出艺术感,又能固守香港特色,早已有大师风范。就在本届电影节期间,杜琪峰还接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艺术文化勋章",这也是一种鼓励电影文化交流,推动导演创造的方式。

  得奖不重要

  李安的声望和地位,已经是华人导演在国际上的最高点,拿遍了奥斯卡、柏林、威尼斯各个著名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只缺一座金棕榈就可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因此,《制造伍德斯托克》的登场,可算是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受瞩目的新片展映之一。电影宫前记者们排起长队,组委会不得不另加一特别场,来满足人们对大满贯奇迹的期望。《制》在电影宫里公映的当晚,戛纳的海滩上竖起了大幕,露天电影院里,放的正是那部最经典的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奖》,很有趣的对照。

  虽然早有业内传言,戛纳选片艺术总监福雷茂很不喜欢李安,甚至不惜拒绝当年《断臂山》的入选,但这次戛纳已不敢怠慢,李安的新片也有美国人的期待。诚然,《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讲述美国文化的英语片,无法划入华语电影,但并不妨碍李安在作品中加入自己擅长的家庭观和母子情。

  《制造伍德斯托克》里镜头没有对准光芒万丈的舞台,影片中没有出现一个摇滚巨星,反而是泥地、啤酒和迷幻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李安,眼里是某个保守的犹太男孩,用喜剧的轻快手法回忆了反叛年代。通过主演的眼睛遥望星光,李安巧妙地回避了美国人早已熟透了的记忆重心,影像上模拟六七十年代的质感,骨子里还是拿起了自己熟悉的"成长"视点。现场的华语记者都对李安的这次转变表示欢迎,也容易理解影片中传递出来的情感,这是华语电影和世界电影的共鸣之处。反而是美国和法国影评人,有些无法接受李安看待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视角,评价有所保留,最终该片没有获得任何奖项。"我不是为奖项而来的,戛纳也不太可能给一部喜剧片颁发金棕榈",淡定的李安,心里很清楚。

  电影节除了参赛卖片,还有无数的酒会party,明星闪耀,欢愉热闹。"香港电影百年"、"台湾电影之夜"等等名目都是齐聚两岸三地华人的机会,在戛纳的华语媒体和电影人悉数到场。说的都是华语,为的都是华语电影的未来。从这个高度来看,能不能获奖,是不是摘得金棕榈,已经不再重要。遥望金棕榈,是为了脚下的路走得更宽广,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