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床"滋养下的法国文化

这篇文章现在已扩展为一册205页的同名书籍。莫里森在接受《周末画报》采访时说,今天,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曾几何时,法国人一度统治着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法国人把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都推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文学领域,从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到普鲁斯特、萨特、加缪马尔罗;电影方面,从戈达尔、特吕福、侯麦到夏布罗尔、马勒、李维特、瓦尔达;音乐方面,从德彪西、拉威尔、保罗·杜卡、柏辽兹到福列、萨蒂、马斯奈;艺术领域,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一时间,法国人风光无量。

恰恰是因为悠久而光荣的传统,恐怕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会像法国一样,对待文化的态度如此慎重严肃。法国总统萨科齐就任后,对文化费用的投入从原来法国GDP的1.5%增加至3.2%。其中高达110亿美元的费用赡养的是11200名文化官员、148个文化团体、26个研究中心和176个考古队,但这一切都挽救不了"法兰西文化的日薄西山"。

"最终决定谁能获得‘赡养费'的是法国官员,不是真正的文化消费者。"莫里森说。除了大力的资金投入,近乎纵容的法国文化政策也令人叹为观止。以法国电影业为例。法国的电影制片人可向银行申请无息贷款。拍出电影后,贷款可由电影的票房收入偿还。法国的法律还规定主流电视台每月必须花费一定数额的经费购买国产电影予以播放。即便如此,大部分的贷款还是无人偿还。

"所以法国电影人拍电影时很少会考虑到美国观众,或是中国观众,这在好莱坞、宝莱坞,或是香港的电影业中,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长久以来,法国人也习惯了打开电视机,每晚就看这些转眼即忘的电影。"莫里森说。然而,盘踞法国票房第一、二、三名的都是美国电影。法国电影市场超过一半的票房收入都贡献给了其他国家的电影,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片。"老派的电影批评家们认为美国片太商业。但我认为美国电影之所以能赢得最多观众,是因为它们的确触动了观众的内心。世界电影的历史告诉人们,最伟大的电影都会受到最广泛观众的追捧与欢迎!"

和法国电影业有相似境遇的,还有法国的出版业。在法国,图书不能通过打折促销。在他看来,"将注意力放在冷酷的形式主义上的文学创作手法并没有在它自出生起的50年里发生太多变化"。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的法国作家集体患上了"现实失语症"。"连那些真正愿意逛书店、买书、看书的读者们,也越来越不愿意看法国作家的作品了。"

 

2008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莫里森认为,勒·克莱齐奥获奖的事实恰恰印证了他的看法--只有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作品才可能是杰出而有生命力的!在他看来,典型的法国文学是类似"我的离婚"、"我的可怕的工作"、"我的感人的家庭"、"我的傲慢的邻居"......这样的主题故事,自我中心式的虚构生活是典型的法式内容。"勒·克莱齐奥的获奖,或许能给其他的法国作家指出了一条写作上可能的出路--脱离自我的小世界,与现实的大世界发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