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大莫纳》最适合在小的时候看。这是一本关于男孩成长的书,内容有点类似儿童读物,充满了让孩子感兴趣的马戏团、游园会、独自冒险与青春期恋爱,但又不绝对是,它的虚无气质或许会让人害怕。

假如你看过《小王子》,便很好理解轻得像法兰西乡村晨雾一般的幻想。一群乡村中学的孩子,为了一些让成年人觉得可笑的缘由,打打闹闹,哭哭啼啼,男孩们冒险,闯荡,相聚又分离。一次偶然的迷路,主人公莫纳来到一个神秘庄园,那里正在举行游园会,人们穿着华丽的戏服,赛马啊划船啊场面极其盛大。

而参加者大部分也是和他一样的小孩——在这里是小孩子说了算,大人反倒成了陪衬。莫纳对美丽的少女伊冯娜一见倾心,原来游园会是为她的弟弟弗朗茨结婚准备的。可是新娘突然不见了,随后弗朗茨也说走就走,再也找不到。第二天夜里,莫纳只好被带上马车,惆怅地离开。

你要说,这不又是一个法国农村版的《桃花源记》吗?只不过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这里唤作“神秘的领地”。幸运的是,莫纳一心想找回消失的庄园和恋人伊冯娜,他做到了。

可等待他的并非美梦成真,而是令人心碎的真相。城堡已经荒芜,甚至完全毁了,伊冯娜的父亲早就破产,以前的游园会都是慈爱的老先生为了哄异想天开的儿子而举办的,那些花里胡哨的行头是托人从巴黎买来的,参加游园会的客人也都是附近请来的乡邻。

至此,《大莫纳》的第一个谜团轻轻解开,它带给人的悬疑成分更接近《呼啸山庄》。同样是一种弥漫在乡村旷野间的萧索和颓败,但《大莫纳》的绳扣扣得更为轻盈,也更落落寡合——莫纳明明和伊冯娜相爱,却在结婚的第二天逃走,去实践从前对伙伴轻易许下的荒唐诺言。一切都让人觉得太可惜了,后来伊冯娜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却死于难产。迷人的肥皂泡最终旧梦难圆。

你很难相信,看完了是这么一个情节。而作者 (一个26岁的年轻人)完全用孩子气的口吻在说故事,写得也是有一搭没一搭,蔫蔫的。阿兰-傅尼埃自己也说:“如果说我这个人向来有些孩子气,软弱而又傻气,那么至少是有这样的一些时刻,在这个恶名远扬的城市里,我还是有力量创造我的生活,就像创造一个奇妙的童话故事。”

书中主人公轻率而真心相许的恋爱,无疑是小孩子们才干的事(成年人可不会这么不计真相),并明显带着作者的生活痕迹。只活了27岁的阿兰-傅尼埃,可谓人生短暂,经历却很丰富。这名索洛涅乡村教师的儿子,能开飞机,钓上过巴黎最有名的女演员,给T.S.艾略特上法语课,还为日后的法国总统写过政论文小册子。而他最耐人寻味的,是一场持久无望的单相思恋爱。

1905年6月1日,18岁的傅尼埃在巴黎库拉雷纳区,遇见一位美丽少女。他们只简单地约会过一次,两年后,女孩嫁人离开。好不容易打探到消息的傅尼埃此时深感悲哀,却仍苦苦等待。此间,他还有过不少短暂恋情,但都在其中扮演了冷漠无情的角色。而那个仅仅见过几面的女孩,却成为他命运的魔咒,似乎为爱情痛苦的时间越长,他的生命才显得越有质感。

离世前一年,两人又再次遇上。显然,这次见面很失败,傅尼埃在给朋友的信中哀叹: “那确实是世上仅有的那个人,可以给我以和平与安宁。如今,在这个世界上,我很可能是再也得不到和平了。”无怪乎,《大莫纳》的崇拜者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一长串名单包括了马尔克斯、萨特、菲茨杰拉德、凯鲁亚克等文坛老手。毕竟男人的内核都差不多,每个男孩不管多老,仍倾心于冒险,并指望有位心仪的姑娘在远方等着他,好让他既踏实又难受。

《大莫纳》是傅尼埃写过的惟一长篇,1912年在《新法兰西杂志》上连载,受到文坛好评,并获龚古尔奖提名。萦绕全书的,是那种既漫不经心、无所谓,又容易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的孩童气质,萨特称之为“奇妙的性质”,凯鲁亚克也说,对此“有一种奇怪的投契之感”。老萨特甚至认为,两次大战之间的法国小说家,没有人赶得上这位阿兰-傅尼埃。

和小说的梦幻超现实主义相映衬,作者的离奇之死也留给人悬念。1914年8月,阿兰-傅尼埃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仅隔一个月就在一次伏击战中阵亡,但清理战场时居然没找到他的遗体。后来,一直有谣言说“他有可能突然消失”。傅尼埃的遗体到1992年才被法国政府发现,检查结果:死亡原因是额部中弹。

突然想起来,傅尼埃倒和写《小王子》的圣埃克苏佩里有得一拼:这两个法国人,一般都被认作是儿童书作家,两人都能开飞机,都参加了世界大战(分别是一战和二战),都死在了战场上,死后都找不到尸体,因而有各种各样荒唐的传言,他们的尸骨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重回人间。

手头许志强的《大莫纳》译本,已是这本小说的第三个中译本。从第一到第三,时间跨度三十年。相比较《小王子》在中国的鼎鼎大名和无数版本,它的法兰西老乡《大莫纳》多少显得有些孤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