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油画创作于1908年,在1989年被国家收藏并进入奥赛博物馆。作品表现的实际是一幅家庭画像,画面上四个人物形象所处的地点是巴黎歌剧院的一个包厢,四人分别为定制此画的画商约瑟夫(Joseph, 画面后景)和加斯东(Gaston,画面前景)两兄弟,以及他们各自的妻子玛蒂尔德(Mathilde,画面后景)和苏珊(Suzanne, 画面前景)。
                                                                                          《化装间》/博纳尔
 
欣赏这幅画作时,在第一时间能感受到的就是画面结构定位的不合常理:画面中间那位男子的脸被截去了一半,观众因而无法看到他的眼部。这一显见的轻率和盲目让人接下去就能察觉到几何透视的消解,通常处在视线中央的画面纵深感因而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色块通过它们在颜色稠度和色调变化上的反差,在一个完全平坦的表面重构出一种纵深的印象。由此,帷幕的深红旁边紧挨的是略微泛橙的玫色,从而凸现了一条并不那么协调的分隔线。强烈而浓重的着色也在画面前景的那对夫妻形象上予以了更多的坚实感,它同时也通过两人右边的那柱亮橙色竖直色带而有所体现。相对而言,处在画面后景的那对夫妻则更多地消融在一种迷蒙而虚化的氛围中。
 
然而,单就这些色调的表达还很难确定前后景中哪一边是歌剧院舞台,哪一边又是包厢。空间上的参照已然不再,而籍由一种极简而直接的感知方式来看,这两个空间似乎是可以互为逆转的。相反说来,倒是诸如竖直色带上的螺形纹饰,或是苏珊裙上类似反射光印的波粼状白色纹饰等小型装饰图形为这一封闭的画面空间增添了体积感和动态感,并成为其中关于时间和光的印记。
 
最后,整幅画作呈现出一种全然的静态,流于其中的是淡淡的阴郁和惆怅。如果说画作中男性的面貌几乎都无法识别,两位女性的神情则能通过她们出神的目光而得以感知,这目光同时也将整个画面空间引向画框外。更为特别的是,苏珊这个唯一被凸现并予以完善的形象中含有一种显见的忧郁感,这一特质被她皮肤和上身薄衫的乳白色极为完美而细致地刻画出来。就好像是古希腊时代的一尊大理石雕像。

想快速提高法汉翻译水平么? 小编推荐这本书快去试试吧>>

法语魔鬼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