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P→F”音变
 根据语言学家研究,[ f- ] 音的起源是比较晚的,现在的[ f- ] 音是由较早的双唇爆破音[ p- ] 变来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印欧语言的“父亲”。

原始印欧语 (PIE) 词根“*pəter”(父亲)在很多印欧语言中保留了[ p- ],如梵文的“pitar”,古波斯语的“pita”,希腊语的“pater”,拉丁语的“pater”,法语的“père”,etc。

而在原始日耳曼语里,“*pəter”变成了“*fader”,再从这一词根,演化出了古萨克森语的“fadar”,高地德语的“fater”,荷兰语的“vader”,德语的“vater”和英语的“father”,etc.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清代学者就已经发现“古无清唇音”, 即:古代没有[ f- ]音。

例如: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中“发”,“飞”,“分”三个字的拟音分别如下:
       高本汉 王力 李方桂 白一平 郑张尚芳 潘悟云
发: pi ̯wa ̆t piuat pjat pjat pod pod
飞: pi ̯wər piəi pjəd pjəj pɯl pɯl
分: pi ̯wən piən pjən pjən pɯn pɯn

语言学家们在构拟的细节上有分歧,但首辅音全部是双唇爆破音[ p- ]。

“佛”字的古音也是双唇爆破音(Buddha)。

有些现代语言,至今还没有“清唇音”,如日语。日本人至今还不会发[f-]音, 例如:日语中的“珈琲”(coffee)要发成 “kohi” (コーヒー)。(^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