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手的关键问题
William Bascaule

《加薪秘诀》这部戏剧的预设内容是一个如何成功获得加薪的方法指南,其框架则遵循了一般企业的组织架构。六个非典型“角色”——如果我们可以这么称呼它们的话——和一种疾病在戏中交替登场。

在原始剧本的第二页上,作者是这样向我们介绍它们的:提议、备选提议、积极假定、消极假定、选择、总结和麻疹。在长达六十页的剧本中,这六个“角色”似乎是在面向Y公司的这位雇员X说话,以在其整个事业发展及人生进程中给予他建议。

社会游戏

在读这个剧本时,我其实一直没有确定自己所面对的是法语“société”的哪个含义,也不知道我要把哪一个搬上舞台。
对“社会”(la société)的批判?这个重物质而轻人情、把人的工作当成一种服从行为的体系(在词源学上,法语的“travail/工作”源自“tripalium”一词,该词意指一种用来惩罚反抗的奴隶的刑具)?

还是对一个“公司、企业”(une société)的批判?把它描绘成一个冷酷无情、没有出路的迷宫,在这个布满种种岔路、死路、陷阱、层层等级和各式部门(法语的“service/部门”一词是由“servitude/奴役”发展而来)的迷宫中只有适者生存。

又或者,这不过是一场简单的集体游戏(jeu de société)、棋盘游戏,是一种考验脑力的消遣娱乐?一个循环往复的文本,而里面的六个角色不过是一枚骰子的六面,人们在故事中一格格、一步步地往前走,最终却退回到原点。也就是我们的朋友佩雷克立下的又一个“文学界的不朽壮举”(Muriel Canas-Walker)。

麻疹

这部写于1967年的戏剧也有可能是另有用意:向空中抛出一些问题,而不去追问答案是什么或针对的是谁;提醒人们开始反省这个骚动不安、正走向 “光荣三十年”尾声的社会,或用弗拉斯提耶(法国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这个正经历一场“无形变革”的社会。

这是一部原地踏步着朝向穷途末路前进的讽刺戏剧,整部戏中都蔓延着不确定性,一如这个遭受不同病症折磨的社会体系:全球化、行市涨跌、裁员计划、石油危机、社保支出、生活开销、雇员的孤立无助、社会矛盾等等。这些在剧本中全都化成了一个词:麻疹——这个在Y公司内部逐渐蔓延、猖獗的疾病。

舞台置景、排演和对中心内容的思考

“自从我自己试图和我自己对垒之时起,我就不知不觉地开始向自己挑起战来。两个我当中的每一个我,黑子我和白子我,都得互相争个高低。我下白子的时候,两方都各自亟不可待地想要抢占我的思想;我下黑子的时候,它们又让我发起烧来。两个我当中的每一个我只要另一个我走错一步棋,就兴高采烈,而同时对于自己的失利则火冒三丈。
这一切看上好像是毫无意义的,对于一个处在正常情况下的正常人来说或许的确如此。”
                                                                                                                                ——斯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从创作初期,我就对某几个方面尤其重视。首先是要能够保留其喜剧元素,要有原始剧本中的讽刺嘲弄和大胆犀利,但不能落得滑稽可笑和过分挖苦;要让场景动起来,在舞台上创造出情境和位置移动,以让演员们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个难度极高的剧本。
接下来,针对“société”一词的三种含义进行思考。制造一个错位的舞台环境,让舞台本身就能象征这个同音异义词的两种含义:棋盘游戏和冷漠无情的公司。
在处理第三种含义,即一个言听计从的雇员、这个处于这将其吞没的巨型机器内部的“微乎其微的零件”时,我们跳脱出了六个角色向第七个人说话的范式,以把剧本进行重新梳理,把它处理成一场内心的对话,或者应该说是一场内心的争斗。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了让演员每人扮演一个角色,而每个角色对应着同一个雇员身上的某一特征的方式。我们不再仅限于有关服从关系的思考,而是走得更远,表现这个可有可无的边缘零件、这个身处无情机器中的孤立无助的员工,和他的精神失常。展现一个临近崩溃边缘的存在体的思想斗争。于是,观众所看到的,就是一个雇员与自身严肃冷峻、循规蹈矩、天真老实、懦弱胆怯、勇敢无畏、蛮横无礼的不同面的内心对话。通过一枚骰子的六面,三个演员共同扮演着同一个深陷于自身内部迂回纠结的集体游戏的个体。

苏格拉底必死

如果从纯粹的文学性角度来看,很多人会说《加薪秘诀》不能称得上是最有意思的故事……此话不错,不管怎样有点道理。这部戏剧像是一个仿造“三段论”的形式练习。它针对初步设想和推理进程作出长篇的逻辑分析,以达到一个确切的目标。一段段无穷无尽、用商务术语写就的重复段落,被持久不懈地反复使用的段落格式,一页接着一页用的都是差不多的手法。然而,就是在这“差不多”中,隐藏着这部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正是这些微妙的变化让整部戏更具深意。被反复使用的“公司”一词,变成了 “企业”、“财团”,再是“垄断集团”,让我们看到一个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壮大,而同时,我们看到其雇员的处境并没有任何转变。“办公室”在经过大段冰冷的独白后变成“老巢”、“谈话”变成“闲扯”,佩雷克用这些粗暴的、让人出乎意料的用语风格变化来表现个体的厌恶、焦虑、几近崩溃。“约兰达小姐”成为了 “约兰达太太”,以此营造出时间的跨越,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这个雇员的身边,生活仍在真实继续着。人们相爱、结婚生子。而这个雇员什么时候才能有时间去生活呢?他还能够有时间生活吗?当在为过上更好的生活——加薪——而苦苦挣扎的时候,他是否反而忘记了该如何生活呢?

0100011010011100010

佩雷克一直警惕着不在剧本中流露出能够提供答案的确定元素,以让观众始终和这个雇员所身处的疑虑重重的状态吻合。一个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忧心忡忡的个体,义无反顾地不断向撞向一堵高墙:在剧中,这堵墙就是他的部门主管——一个所向披靡,或者用某些人的话来说无所畏惧的资本主义象征。
“要么他在那儿,要么他不在那儿”,“要么他请您进去,要么他没请您进去”,“要么您死了,要么您没死”。作者采用了一种两极化的写作方式:您要么高兴,要么就是不高兴;要么是支持我们,要么就是反对我们;要么是本地人,否则就是外国人。在这个世界性的大棋盘上,您要么是白格,要么就是黑格,这一切都象征着一个容不得过渡阶段的世界、一个建立在穷富划分明确、坚决否定任何“共同富裕”可能性的基础上、极端的、非黑即白的世界。
在《加薪秘诀》中,佩雷克当然是在向我们叙述人们的工作现状和其种种顽症,但同时,他更是进一步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各方各面。过去的种种问题和今日的真有什么不同吗?在这个由10%人口占有着全世界86%财富的社会里(2013年全球财富数据),我们不禁自问道:我们的工作到底富裕了谁?为什么还要工作?在这样一个竞争永远愈演愈烈、工作对你的要求永远越来越高、你必须不断变得越来越高效能干的环境中,在这个想成为社会一份子就必须有一份职业的世界中,公司是否就应该对其员工是否幸福负责了呢?这么说来,是否也要对他们的成功和失败负责?
最后,到底应如何看待故事中的这位员工?这个从来没有对他的公司有过任何、哪怕一丝怨言的员工。就好像他是有意地任凭其这样继续下去,一边寄希望于他自己也能被轮到那出头的一天。归根结底,就好像我们所有人——您、他、我,和佩雷克——对于自己即将遭遇的一切其实都早就心照不宣地各有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