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法文化之春"的主海报上出现了桃红色剪纸和埃菲尔铁塔,交流活动持续2个多月,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20多个城市,举行舞蹈、戏剧、音乐在内的上百场活动。这是法国文化协会主办的一个艺术节,于2006年由法国大使馆和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共同推出,今年是第4届。它展现着当代法国艺术,也为中法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提供相遇和互换的机会。

每个艺术门类都可在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对话中丰富自己。为了在这个正被标准化威胁的世界里继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就需要各种"角色"和"演员"不只用一种声音说话。今年有几位法国大明星前来捧场,朱丽叶·比诺什除了带来自己的电影,还将出演现代舞剧《我之深处》(In-I);伊莎贝尔·于佩尔将出现在她的电影回顾展和一个有关她的摄影肖像展上。艺术节还汇聚了城市文化的节目如嘻哈舞、涂鸦艺术等,汇聚了巴洛克音乐会以及一些家庭剧,如将木偶剧、音乐和歌曲融合一起的《戏箱》。

演出《阿齿玛莉光影》

文化绝对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酵母。随着《潜水钟与蝴蝶》、《玫瑰人生》、《我在伊朗长大》等法国电影的轮番登场,这个总叫嚣着要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国度,正频频用奇思妙想和不俗功力让世界刮目相看。与以往法国影片给观众固有的沉闷与文艺气息相比,本次影展还带来了不少喜剧元素,比较轻快,却很少用好莱坞的搞笑技巧,而主要靠演员的表情、肢体动作特别是语言来达到喜剧效果。

法国电影完美地将法国文化与电影技术相结合,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鲜活丰富的世界。法国那些从电影资料馆爬出来的导演们都是生活的艺术家,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动,把人们遗漏的美好偷偷记录下来,再以影像方式呈现出来。很长一段时间,法国电影就是艺术电影的代名词,是小众路线的忠实拥护者,关注的是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似乎导演们更善于表现有些神经质的人物。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事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的法国电影已经从孤芳自赏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变得让普通人容易接受了。

要想知道法国人如何面对日常生活,答案就在这些精心挑选的法国电影里。影展从4月初一直持续到月底,有12部长片以及2个短片单元,都保持原声对白。期间,朱利叶·比诺什领衔,国际知名导演和演员组成的10多人代表团将与中国观众见面,放映结束后还将举行公众讨论会。

近百年来各种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活跃,法国戏剧家们无视亚里斯多德戏剧传统和旧的典范与权威,以一股激进革新的气概,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冲突与问题,开创了许多新的戏剧流派和表现形式。自2008年第一届法国戏剧荟萃在朝阳9剧场举办后,中法两国艺术家今年从4月3日到6月24日再次回到这个舞台上,用 100场剧目与观众们分享他们对戏剧的热情。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果尽管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其精神追求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尤其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创造的形式愈独特,愈能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新编皮影戏《灯官油流鬼》

《灯官油流鬼》是由年轻法国导演萨拉·奥本内姆重新编排的皮影戏,与中国韩非子皮影剧社以及北京京剧院演员合作,以中国传统京剧剧目为基础推出的一台新颖演出,算是中法艺术家合作的"混血儿"了,这种结合是第一次。法国的艺术工作者能如此深入地关注中国文化,俨然已是本次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意义了。当然中国戏剧工作者所呈现的是他们眼中法国戏剧的另一面。演员兼导演宁春艳通过演绎莫里哀的经典名剧《唐璜》来表现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年轻人,在对爱与性之间产生诱惑的反应。宁春艳在1990年赴巴黎学习戏剧前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如今在法国戏剧荟萃中担任艺术总监。

本次交流活动最耀眼的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将参演的现代舞《In-I》,是舞蹈家阿库·汉姆的最新作品。比诺什和汉姆将于4月3日到5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双双起舞,表现一对现代夫妻的情感经历。舞台上还能看到由印度艺术家阿尼诗·卡普尔制作的最低限度派舞美设计:两把椅子,一个大屏幕架,各种色彩投影其上,或单一,或斑驳。

同时,法国编舞家海蒂·玛莱姆此次将全新诠释斯特拉文斯基的杰作《春之祭》。这一节目最初是为非洲舞者设计的,这次被北京现代舞团的姐妹团四川现代舞团重新编排。为了这一编排,法国编舞家要赴成都一个多月时间,和四川舞者一起工作。在春天这个特别的季节,这出舞蹈既是对自然的欣赏,也为了地震一周年的纪念。

法兰西学院艺术院执行主席伊夫·米勒冈认为,我们身处的世界越来越受经济、环境和政治危机威胁,国与国间的文化对话,如同外交关系或经济合作一样不能回避。这种文化对话,最好预先于外交关系或经济合作,这样能够避免很多的不理解。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差异,并加深理解。中法两国的艺术工作者,通过现代舞的表达方式,传达的正是相互理解的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