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与现代法语音乐剧

    法语音乐剧《小王子》首演于2002年10月,改编自圣·德克旭贝里的同名著作。《小王子》与著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作曲人都是法国著名音乐人理查· 科西安特,但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不同,《小王子》轻灵、飘逸、全剧24段旋律自始至终贯彻着一种流动感,就仿佛夜空中缓缓淌过最真的梦。序曲甚至将原文一字不改地谱写成歌曲,理查·科西安特的能力可见一斑。除了音乐之外,《小王子》的舞台同样也值得称道,原著中的奇妙星球、美丽、与伤感被极度地还原,视觉效果匪夷所思。创作人员极富想象力,再加上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令舞台色彩鲜艳,纯真流动,如童话一般似真似幻,将小说中那种说不尽道还休的感人诠释得淋漓尽致。音乐剧《小王子》的舞台可以被视作为原著中一幅幅插图的集合,在那种似乎化作永恒的静态美中,小王子奇异旅程中的过客一个个出场:飞行员、玫瑰、国王、自恋狂、酒鬼、商人、点灯人、学者、蛇、狐狸……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小王子》2002年的首演阵容,星光熠熠。“飞行员”由法语地区著名歌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首演阵容中的“副主教”-丹尼尔·拉瓦尔扮演,而“商人”则是蜚声当今国际乐坛的四人美声组合Il Divo成员之一-塞巴斯蒂安·伊赞巴尔。至于小王子,他的扮演者是一名真正的小男孩,那清澈的童声会令你感叹天使果然就在人间。如同原著小说,音乐剧《小王子》也具有打动无数成年人心灵的力量,而且她更华美,更直观,进一步拉近了名著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小王子》是现代法语音乐剧一出重要剧目。现代意义上的大制作法语音乐剧,其起点是1979年首演的《星幻》,1998年《巴黎圣母院》暴风骤雨般的成功令人们对法语音乐剧的兴趣空前的高涨,这就好比打向市场的一剂强心针,一时间,法国及加拿大魁北克的音乐剧舞台变得令人目不暇接,尽管良莠不齐的现象无法避免,但在这场法语流行音乐人集体才华大爆发的过程中,《罗米欧与朱丽叶》、《十诫》、《阿里巴巴》、《小王子》、《乱世佳人》、《唐璜》、《太阳王》等精彩剧目跃然而出,不仅票房成功,艺术质量更是卓然不凡,短短几年间便令法语音乐剧壮大成为一个大家族。相比西区及百老汇,法语音乐剧的风格更加统一,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烈的现代感:可以说,这是法语音乐剧最大的特点。不管取材自古典名著、历史传奇、还是圣经故事,台下观众第一时间感染到的,便是现代艺术独有的自由创作激情。艺术素养深厚扎实的法兰西民族,同时具备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以及生动前卫的审美趣味,而法语音乐剧正是法兰西艺术家以上三种能力在舞台上的体现。他们运用抽象的舞美、浓烈的色彩、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音响效果、简练的戏剧语言、极具感染力的现场表演,颠覆了传统音乐剧的舞台表演形式。

2、用大量音乐堆砌:综观法语音乐剧,音乐量往往要大大超过英美音乐剧,相应的,台词便少了许多。不少法语音乐剧从头唱到尾,没有一句台词。而且,剧中音乐以单曲形式出现,一首接一首,我们不妨将其称作为单曲线形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英美音乐剧中常见的一种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由固定旋律对应某一人物或某一冲突,然后按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排列组合。这种手法使得旋律与剧情相互渗透,戏剧结构因此极为紧凑,环环相扣,但这种手法无法消化法语音乐剧中庞大的音乐量。

3、取材自名著、传说或其他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法语音乐剧中很少见到原创剧本,由于音乐多,台词少,选择家喻户晓的题材便能提供足够多的创作空间。法语音乐剧比较多地倾向于音乐,在剧感上,则运用戏剧性强烈的音乐,经浓缩而爆发力巨大的戏剧冲突,以及演员对角色内心情感的诠释,来达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4、浪漫大于写实的表现手法:这是法语音乐剧带给观众的最深刻印象之一。像《星幻》、《巴黎圣母院》等剧,都具备了一种“抛开形式,直逼精神”的浪漫实质,这里所谓的“浪漫”,并不是那些花前月下的“小浪漫”,而是指将感情的表现置于一切之上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拘小节的浪漫大局观,法语音乐剧秉承着一种“凡事无不可为我所用”的开放态度,为了要表达炽热的激情,在法语音乐剧的舞台上可以没有规则。法语音乐剧中不乏精致豪华之作,比如《罗米欧与朱丽叶》、《十诫》、《小王子》等等,但这些剧目中情感的驰骋,其无拘无束突破了一般认知的常识,这种写意的精神也正是浪漫的精髓。

5、流行取向:法语音乐剧的创作人员全部来自于流行乐坛,这一方面决定了剧中音乐的流行取向,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主要演员的流行歌手身份。流行歌手声色俱佳、表现欲强烈、现场经验丰富,能为法语音乐剧奔放的个性锦上添花,同时,他们的号召力也能帮助音乐剧的概念被迅速推广。但因此法语音乐剧就不像英美音乐剧那样拥有专业音乐剧演员储备,歌手们在音乐剧表演上并无规范可循,自我发挥的成分居多,于是剧中角色塑造成功与否便与歌手的个人魅力紧紧相关。

6、歌舞分开:英美音乐剧中常见的载歌载舞在法语音乐剧舞台上变成了歌手与舞者各司其职。舞蹈场面全部由专业舞蹈演员完成,因此难度极高,在舞者们以激烈的肢体语言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歌手们又从另一层面用歌声来刻画人物的心灵,这样舞台就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令音乐剧中的人物更加血肉丰满。

7、现场对耳麦及伴奏带的偏爱:法语音乐剧从一开始就排斥西区及百老汇惯用的隐藏式麦克风,70年代末《星幻》演出时用的是手握式话筒,而在此后25年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用无线话筒代替了有线话筒。耳麦的出现令法语音乐剧的这种反叛开始变得赏心悦目,不管是《巴黎圣母院》里那种造型夸张的大耳麦,或是《小王子》当中含蓄的微型耳麦,都令音乐剧的现场神采飞扬。

法语音乐剧的伴奏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支持者认为既然是以合成器为主的电声乐器,那现场演奏和事先在录音室中录制在效果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在演出现场播放伴奏带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卡拉OK式的做法本身就缺乏诚意及音乐剧的严肃态度,伴奏甚至和声的事先录制令“现场”的乐趣大打折扣。不论孰对孰错,法语音乐剧这一打破传统的独特之处仍将被继承下去,音乐剧这门艺术本身的开放性也得到了一次生动的证实。

8、概念操作原则:“概念碟”并不是法语音乐剧首创的推广手法。1975年,尚未公演的韦伯新剧《艾薇塔》发行了一张收录有主打歌曲的录音室唱片,这张唱片还有其中的单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在许多国家都成了销路最好的唱片,为正式的公演积累了足够的人气以及巨大的票房潜力。1978年,在创作《星幻》时,便借鉴了《艾薇塔》操作上的成功经验,邀请几位当时在流行歌坛已颇具知名度的歌手加盟概念碟的录制,概念碟于1978年10月发行后在法国及加拿大两地都创造了销量记录,《星幻》尚未公演,剧中主打曲目已红极一时,登上了流行歌曲排行榜冠军宝座,《星幻》的概念也借此被迅速推广,这为创作人员带来了极大信心,也促成了《星幻》在第二年被正式搬上舞台。概念碟的商业成功正是法语音乐剧诞生的关键之一,而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法语音乐剧的发展中被一直保留以致成为了一种原则。

大众媒体是将法语音乐剧推上今日地位的一股重要力量。 1998年初,单曲《大教堂时代》的推出令整个法国媒体都在为《巴黎圣母院》而疯狂,然后单曲《美人》的销量创纪录地一举突破两百万,同时发行的《巴黎圣母院》概念单CD令这种对现场演出的期待更加如火如荼,所有的电视台和之声都在连篇累牍地播放与这出即将上演的音乐剧相关的种种访谈、花絮和MV。媒体的推波助澜使音乐剧前期推广的效率惊人,只要概念或单曲一经推出,票房的酝酿便开始快速启动。继《星幻》及《巴黎圣母院》之后,《罗米欧与朱丽叶》、《十诫》、《小王子》等音乐剧也成了这种概念操作手法的得益者。可以说,法语音乐剧中概念操作手法的最初运用是基于一种投石问路的谨慎态度,但发展至今日早已成了一种熟练的商业炒作手段。

与英美音乐剧重于舞台经验的传统不同,在法语音乐剧的实践中,音像制品一直与现场演出方面的努力并驾齐驱,这也证实了法语音乐剧以流行身份自居的一贯态度。单曲、精选、全剧、概念、现场以及不同年代版本的唱片不一而足。另外,法语音乐剧向来不吝推出现场录象,一般成功剧目上演一年以后就会发行录象带或者DVD,而根据英美音乐剧“剧院艺术”的原则,只有在剧目下档停演以后才会有官方录象出现。法语音乐剧放下姿态的这种经营方式,固然商业味咄咄逼人,但其中的积极意义也值得称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法语音乐剧在我国音乐剧爱好者中较高的普及程度也正是这种经营方式所造成的结果。

简单地说,法语音乐剧从最初开始便不以百老汇或西区的经验为范本,放下“正剧”的架势,充满着实验的勇气以及自由的精神,本身就是法语流行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至今,尤其是1998年之后,法语音乐剧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音乐剧舞台一大新兴流派,正以其活力与激情征服着越来越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