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荣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在丘吉尔心中,印度殖民地虽然为英国带来滚滚财源,但是相较起英国思想文化的财富却是不足为道。

相信法国人对这句话也深有同感,法国人一向为法语的素雅、丰富和精准为傲,更何况还有雨果、伏尔泰等文学大师和思想家作为法语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11、12世纪,法语是英国贵族的语言和行政语言,从17世纪末开始,法语就取代拉丁语成为国际上的外交语言。当时欧洲上流社会都以会说法语为荣。在俄国,年满18岁的贵族不会讲法语就不能结婚。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巴黎还是当仁不让的"世界文学之都",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格特鲁德·斯坦因、詹姆斯·乔伊斯等人都曾以此作为文学家园。即使是在现代政治中,法语也拥有尊贵的地位,它是联合国、欧盟、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等国际组织必用的官方语言之一。时至今日,这样辉煌的历史依旧是法国人引以为荣的。

但二战过后,随着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英语统领世界的步伐加快,尤其是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一切时,法语日渐式微。目前,全球有9000万人以法语为母语,还有1.9亿非法语人口学习它。但是,这个数字与英语相比却相形见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数是3.75亿,而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不计其数。再看法语的世界版图,虽然覆盖面积依然广阔,但是影响力度却日渐变淡,其中消退得最快的是越南。法国驻华大使馆专门负责语言与教育合作的官员安明兰博士(Mylène Hardy)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越南年轻人选择学习英语,以这种趋势下去,过上一百年,法语有可能从这个国家消失。"

法语的全球版图在变化,它在政治舞台上的势力范围也在改变。早在2001年,《人民日报》社驻布鲁塞尔的记者姚立就感慨法语在欧盟地位的下降,当他重返布鲁塞尔时,发现欧盟委员会每日午间的吹风会、记者招待会大多改用英语,而不是传统的法语,害得一以法语为语言工具的记者只好通过同声传译来听会。委员会的文件也只有英文版,法语版要么后到,要么干脆没有。法新社更是规定驻欧盟的记者都要精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