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70~80年代):第五代崭露头角

经过十余年的沉寂之后,中国电影终于再度现身戛纳电影节。中国台湾导演胡金铨拍摄的武侠巨制《侠女》,成功进入1975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侠女》出神入化的剪辑技巧让戛纳评委叹为观止,影片对中国古典禅学的解析,也让欧美影人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侠女》最终夺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胡金铨从此也扬名世界影坛,成为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

197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由谢铁骊执导的《早春二月》入围“一种关注”单元,虽然该片在1963年已经完成,但作为“文革”之后第一部走入戛纳的内地电影,《早春二月》成为一部破冰之作。
1982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后,第一部来到戛纳参赛的电影是岑范导演的《阿Q正传》,该片改编自文学大师鲁迅的同名原著,影片精准地把握住了原著的深邃,让世界影人再次领略到了内地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虽然该片在戛纳无功而返,但为中国影片大举进攻戛纳吹响了冲锋号角。

在80年代中后期,两岸三地的电影人纷纷来到戛纳这个国际电影站台,拿出各自最新最好的作品,为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全新的风貌。内地导演有:谢晋的《牧马人》、杨延晋的《小街》、谢飞的《湘女潇潇》、黄建新的《黑炮事件》来到戛纳参展;港台导演有谭家明的《爱杀》,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儿子的大玩偶》,杨德昌的《恐怖分子》;许鞍华的《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等作品在戛纳亮相。中国电影在80年代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两岸三地的电影人都在世界影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真正让戛纳电影节折服的中国电影人,还是首先出自内地的第五代导演。

1988年,此时已经凭借《黄土地》、《大阅兵》成名的陈凯歌来到了戛纳,本次他的参赛作品是由谢园主演的《孩子王》,该片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原著,影片反映了传统教育遭遇革新思想的一种冲突。影片最终在戛纳电影节获得“教育贡献奖”,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奖励没有使《孩子王》获得广泛的关注,但该片同样是陈凯歌不容忽视的一部艺术佳作,从陈凯歌开始,中国新锐的“第五代”导演已经开始在加快了进军戛纳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