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90年代):《霸位别姬》登顶,张艺谋称雄

1990年,凭借《红高粱》扬威国际影坛的张艺谋也来到了戛纳电影节,他参赛的作品是新作《菊豆》,这部描写旧中国封建家族婚姻的影片,在思想内涵和摄影技术上有突出的贡献,本片最终摘取第43届戛纳电影节路易斯•布努艾尔特别奖。这是张艺谋在戛纳赢得的第一个奖项。

1991年,陈凯歌携作品《边走边唱》再次杀入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诗意的风格让这部作品备受赞赏,但该片并未突破陈凯歌作品过去的艺术水准,影片最终在戛纳是一无所获,可此时没有人怀疑陈凯歌有朝一日会在戛纳大放异彩,因为他完全具备成为艺术大师的天赋和气质,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

1992年,《侠女》的主演徐枫女士找到陈凯歌,邀请他执导由李碧华编剧的《霸王别姬》,影片是陈凯歌首次执导的一个全明星阵容,陈凯歌开出的条件就是必须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徐枫也欣然应允。

1993年《霸位别姬》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之后,该片的王者气象已经凸显,很多媒体已经开始预测《霸王别姬》会最终折桂,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霸王别姬》成为第一部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影片,同时该片还获得“国际影评人联盟奖”,陈凯歌也在戛纳登上了个人电影生涯的巅峰。

1995年,徐枫投入了更大的资金,让陈凯歌完成了作品《风月》,该片在戛纳电影节上遭遇如潮恶评,陈凯歌的电影生涯也从此开始起起伏伏。陈凯歌在1999年第52届戛纳电影节上,凭借《荆轲刺秦王》再度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该片的美工师屠居华赢得评委会颁发的“最佳技术大奖”。在即将开幕的20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上,陈凯歌的最新作品《梅兰芳》将会在戛纳进行宣传推广,他有望凭借这部同样是讲述京剧大师的电影重新扬威国际影坛。

而内地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第二次的大放异彩,则是由张艺谋的《活着》完成。在1994年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上,张艺谋的力作《活着》再次震慑戛纳评委,不仅将二等奖“评委会大奖”颁发给张艺谋,还让该片的主演葛优成为第一位华人戛纳影帝,葛优凭借此片打响了国际知名度,就连马龙•白兰度都对葛优的表演赞誉有加。

张艺谋在1995年又一次携新作来到戛纳,此番他带来的是与巩俐的分手之作《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部作品之后,张艺谋与巩俐在10年中未曾合作过,两人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事业低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最终赢得一尊“最佳技术大奖”,获得该奖项的是影片的摄影师吕乐。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张艺谋就再也没有一部作品进入戛纳的主竞赛单元,他最近一些走入戛纳电影节,还是2004年为宣传武侠作品《十面埋伏》而来,他的艺术电影之路暂时还未有更大的突破。

1997年,此时正值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内地,香港最特立独行的文艺片导演王家卫,戴着一副标志性的黑墨镜来到戛纳电影节,一贯慢工出细活的他,此番带来的作品是《春光乍泄》,该片最终为他赢得“最佳导演奖”的桂冠,这是华人导演首度获得此项殊荣,王家卫在国际影坛的地位也从此开始奠定。他的戛纳光辉行也才刚刚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