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稿上的"第二次创作"

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少见人再用笔写信了,更不用说用笔去写书。用笔手写做翻译,那就更不敢想象了。

而马振骋先生就是那个完全凭手写完成《蒙田随笔全集》翻译的人。

马先生是从来不用电脑打字的,整个翻译稿,完全手写而成。手写稿不像电脑打字,不满意了可以或删除、或复制剪切,近2000页的作文稿纸上,满眼的是不断修改后留下的痕迹:各式修改符--删除、补充、替换、调整;至少四种颜色的笔迹--正文用黑色笔,修改用红色笔,引文和脚注号码专门用桔色荧光笔标示,与编辑沟通沟通的旁白则用铅笔;很多地方呈现出删除-恢复-再删除-再恢复的迹样。就是在这样貌似凌乱的手写稿上,却没有一处因为笔迹模糊而"失序",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钦佩和感动油然而生。那些经过不断修改的每一句译文,都充分现出马先生的那种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精神。

看到这样的书稿,能够形象地联想到一位埋头伏案奋笔疾书,聚精会神地沉浸于法文与中文相交织的世界里的学者形象,而且他的世界就像蒙田心灵世界一样,不容易被外界所打扰。

据粗略统计,《蒙田随笔全集》中,出现近1200条的引文,而且大多使用希腊、意大利、拉丁语写成;近1300个人名,这并不包括重复出现的人物;近500个地名,重复出现的也不包括在内。马先生对于每条引文都一再核实,每个人名、地名力求翻译准确,而那些重复出现的人名、地名,更是小心谨慎,生怕出现不统一的地方。从直观意义上来说,这些数字好像并不能说明什么,而且对习惯使用电脑的人来说,这些统一的工作可以不用费多少功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逐一查除。但是要是放在手写稿上来完成这样的工作,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马先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编写了一份详细的"蒙田年表",给我们直观地描述了蒙田的人生轨迹;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多条注释,以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制作了多达215条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索引",订正了前译版本中许多的误译与不准确之处。这不仅让读者能够了解法兰西文化,还能深入了解古希腊罗马等世界文明。这些,都足以显示马振骋先生翻译功底的深厚以及对待翻译的真诚。

据报道,马振骋先生曾经有一次答记者问时,谦称自己是"以法语文学为生",而非"为法语文学而生",两字之差,道出了马老师对待法语的真诚和执著。如果说蒙田灌注了所有的生命体验而完成了他的随笔,那么马振骋先生也是投入了全部的人生体验来完成了蒙田《随笔》的"第二次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