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国人不断制造的时尚潮流相比,法国作家作品的出口,显然不如令人惊艳的时尚那般在当地引起轰动。法国当代作家作品在中国的出版,通常是反响平平甚至波澜不惊。这也让那些怀有满腔热诚,有志于推广法国当代文学的中国出版人和法国人头痛。

 

中国人念念不忘的,仍旧是法国的古典作品和经典作家,如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雨果、凡尔纳、罗曼·罗兰、福楼拜、普鲁斯特、纪德,而现代作家萨特、波伏瓦、加缪、杜拉斯、萨冈和米兰·昆德拉等,在中国也如雷贯耳,但当代作家呢?

除了大量重版法国经典名著,重译法国现代文学作品,出版方一直在努力做法国当代作品的推荐,如近两年看,成系列的有2004年漓江出版社引进出版以《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为代表的法国21世纪作家作品,胡晓跃和金龙格既是译者又是编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子夜文库系列已经出版十余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黎丛书,以《卢瓦河畔的午餐》为代表的白色系列、以《图书馆之恋》为代表的蓝色系列、以《与大师相约五十年》为代表的红色系列组成,共十余种;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鸢尾花丛书则囊括了以安娜·高达等为代表的十位法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小说;而海天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广西师大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公司等也陆续不断有作品推出。

但大多数作品往往迷失在图书的密林中,偶有像《法兰西组曲》这样的畅销书于2006年出现在中国市场,也只是极少的亮点。可惜这部作品却是作家遗稿,这位犹太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在60多年前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作品由女儿整理出版。即使这本书成为法国和中国的畅销书,但在中国市场几万册的销量,和英语作品的畅销书引进版动辄几十万册的销量相比,相差悬殊。

法国当代文学的引进出了问题?是翻译力量的缺失,还是选题的失误,甚至是两国文化差异的问题?